地理写实
描述民生
反映社会现实
咏史抒怀
抒情言志

译文

渺小的澎湖岛,面积只有百里大小。
这地方在禹贡图中没有记载,自古以来也没有被纳入版图。
荷兰人驱逐了伪郑氏政权后,设立了官员并派遣官员治理此地。
台湾要地对于防卫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金门和厦门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这里原本只有十三个村落,居民的房屋错落有致,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稀疏。
这里常常是十年九旱或连续风雨,风浪势大且时常发生。
在那个时期,海潮漫天涨水,天空昏暗迷茫。
一片流沙恍如飞霜,草木在未到秋天就已经枯黄。
这里没有高山和低谷,也没有溪涧和桥梁。
这里没有飞禽和走兽,也没有花木和竹林。
这里不种植麻和苧等农作物,也不进行蚕桑养殖。
农业中最重要的作物如麦子等缺乏,而五谷中最珍贵的稻谷和高粱也缺乏。
他们用粪便作为柴火,用牛粪来制作食物并称之为薯米。
土地贫瘠、民众贫困的地方无处不在,但像这里这样贫瘠到如此程度的却不多见。
这里的人只能依赖海洋谋生,用网捕鱼或耕田劳作。
使用网具捕鱼当作农耕之事,插上标帜在水中围网。
丰收时粮食如珍珠般多,存储的粮食如仓库般丰富,人们赞美海鲜的美味。
他们不祭拜田祖而祭拜龙伯,在水中击鼓祈福。
这里的人朴实节俭,风俗淳厚,生活态度古朴。
这里不崇尚佛教,没有僧尼出现,寺院禅林也未曾见过。
渔民一直捕鱼,农民一直务农,饥时食、渴时饮,安于现状。
这里没有因琐事引起的争讼,官府清净如召公之治下的杜邑。
他们有时也会聚集在一起讨论学问,诗书的气息洋溢在他们的眉宇之间。
千里有一个圣人,百里有一个贤人,教育的力量在于引导和鼓舞。
这里的人们笑谈教育如同玩笑般的简单,家家户户都能诵读中土的经典。
只有市场上的商品不太规范,商业行为杂乱无章且有许多游民涌入。
无业之徒无所事事并沆瀣一气,无业士兵聚集起来成为邻里之患。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会引发大乱,就像柴火堆积不搬走一定会烧起来一样。
如同《诗经》中的草木生长一般自然祥和的景象消失不见,只留下惶恐与担忧的野兽在逃奔、离去。
重新审视自己的过错并积极改变现状是必要的,期待海内清平、天下太平的景象如同虎变一般发生改变。
一个心怀忧虑的人说:“我只希望能用微薄的力量来挽救这个局面。”
不要轻视这个地方的重要性即使它很小很微不足道它也是东南半壁的重要关隘之一。
我写下这首长诗以供采风之用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当地形势和民情一目了然。
告诉所有的君子们不要忽视我的建议即使它们可能来自一个平凡的人也要认真听取并加以实践。

赏析

这首《澎湖歌》是清代诗人胡健创作的一首描绘台湾澎湖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及人文风貌的长篇叙事诗。全诗以澎湖岛的地理特征开篇,描述了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历史上的变迁,从荷兰殖民到郑氏政权的更迭,再到清朝对澎湖的治理。接着,诗人细致描绘了澎湖岛的自然景观、农业生产、居民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简朴。诗中提到澎湖岛地势低洼、资源匮乏,但人们依靠海洋资源生存,以渔业为主,同时也有一定的农业活动。诗中还提到了澎湖岛的教育情况,以及当地居民与外界交流的情况,强调了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澎湖岛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希望这片土地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理和发展,成为安定繁荣之地。整首诗语言生动,情感真挚,不仅展现了澎湖岛的独特风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