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殿
写景
地点
抒情
冬天
写山
写水
动物
情感
思乡
古招提
时间
节气

译文

静悄悄的没有人声,只有一轮明月陪伴着我。
谁家的乳厍在鸣叫呢?周围一片寂静,没有任何声响。
苍老的胡须指向前方的路,满地铺满了翠绿的树荫。
清凉的露水滴落在秋天的被子上,夜里的气息伴随着细小的雪花飘散。
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烟雾弥漫在广阔的天空中。
剑的光芒冲向斗牛的方向,长啸声中苍崖裂开。
在山间行走二三里,诗人的肠胃因为思考而感到口渴。
冷云在山腰间飘动,暗淡的水流洗刷着石头的骨节。
勒住马匹过断桥,枯木因为寒冷快要折断。
枝头上的鸟鹊被惊动,草根下蟋蟀在鸣叫。
试问夜晚如何度过?孤独的猿猴啼叫不停。
推开门自己敲击着门环,残存的灯光忽明忽暗。
回头看那古老的寺庙,它位于偏僻的地方,人烟稀少。
红裳映衬着经幢,紫殿的门扉被锁住。
题目的墨迹还未干透,墙上的字迹犹如龙蛇般活泼。
手持烛台走出云雾般的房间,古径上青苔滑腻。
归来后疲惫地拂去床上的灰尘,与人一起斗酒吟诗。
老者抱着地炉,坐着拨弄着寒冷的灰烬。
黄鸡啼叫四更天,声音惊破了梅花和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行的幽静画面,诗人在月光下独自漫步于西林。开篇“悄然无人声,但有一杯月”即设定了一个静谧而孤寂的氛围,月亮成为唯一的陪伴。紧接着,“谁家鸣乳厖,万籁静不发”则通过对比衬托出夜晚的寂静与诗人的感受。“苍须指前路,满地铺翠樾”中,“苍须”形象生动,传递了秋意渐浓之感。接着,“清露滴秋衾,夜气飞霰屑”则描绘出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和夜晚的冷清。诗中还穿插着一些动态的描写,如“剑光冲斗牛,长啸苍崖裂”、“山行二三里,诗肠思酒渴”等,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豪放与激情,也映射出夜晚行走时心中所思。“冷云曳山腰,暗水洗石骨”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入山林后的孤独感受和内心世界。接下来的“勒马过断桥,枯木冻欲折”、“枝头惊鸟鹊,草根鸣蟋蟀”等句,更是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增添了夜行诗中的紧张与生动。诗尾部分,“柴门自推敲,残灯更明灭”、“回首古招提,地僻居穷发”等句,则透露出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孤独感。最后,“红裳照经幢,紫殿闭锁闼”、“题名墨未乾,壁上龙蛇活”等描写,更是以富丽的笔触展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超凡脱俗的情怀,还通过对夜晚自然界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孤独和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白玉蟾

1200首
白玉蟾(1194-1290),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定居福建闽清。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他曾云游罗浮、武夷、天台、庐山,阁皂等地,寻师访友,学道修炼,经历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辛岁月。他在云游途中,先后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为徒。据称‘四方学者,来如牛毛‘,影响日益扩大,自此打破自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的单传历史。旋即复归武夷止止庵传道授法,正式创立金丹派南宗。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猜您喜欢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山中冬夜
唐·张乔
寒叶风摇尽,空林鸟宿稀。涧冰妨鹿饮,山雪阻僧归。夜坐尘心定,长吟语力微。人间去多事,何处梦柴扉。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赠相士蜀张二诗(其一)
宋·陈造
博古亦多艺,相形仍论心。司南辅名教,左契指升沈。好语空千纸,行囊未一簪。乡关剑阁外,雁足谩归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