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
山
人
歌
城
中
山
人
常
苦
多
,
山
中
山
人
常
苦
少
。
我
来
杖
策
入
山
中
,
山
人
门
外
迹
如
扫
。
闻
道
长
安
方
大
索
,
髡
钳
赭
尽
荷
衣
色
。
今
朝
司
狱
中
书
,
昨
日
平
津
座
上
客
。
大
国
并
容
何
事
无
,
防
川
防
口
无
乃
渝
。
山
人
有
山
归
亦
得
,
慎
莫
出
走
越
与
胡
。
写景抒情
城市民生
离别告诫
边塞告诫
译文
城里的山人常常感到人多苦恼,而山里的山人却常常感到人少。
我拄着杖策进入山中,山人的门外像被清扫过一样静谧。
听说长安正在大肆搜捕,髡钳(一种古代刑罚)和赭衣(受刑的人穿的带颜色的衣服)遍布。
今天是司在狱中的文书,昨天还是平津的座上客。
大国并容各种事物,但防备川流不息的河流和言语的传播或许会有所改变。
山里的山人如果有山可归也是好的,千万不要逃走,越过边界与胡人相遇。
赏析
这首《招山人歌》由明代诗人于慎行所作,通过对比城中与山中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开篇“城中山人常苦多,山中山人常苦少”,以对比手法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城中的山人因资源丰富而感到负担过重,而山中的山人则因资源稀缺而感到困扰。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这种现象的不满。接着,“我来杖策入山中,山人门外迹如扫”一句,诗人亲自踏入山中,与山人相遇,通过这一行动表达了他对于山中生活的向往和对山人境遇的关注。山人门外的“迹如扫”形象地描绘了山中宁静、简朴的生活环境,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闻道长安方大索,髡钳赭尽荷衣色”一句,诗人转而关注到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大规模的搜捕和迫害,暗示了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这里的“髡钳赭”指的是被剃发、戴枷锁、涂赭色的囚犯,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与压迫。“今朝司狱中书,昨日平津座上客”则通过对比,讽刺了社会中人物身份的瞬息万变,以及权力与地位的易手。这句话揭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最后,“大国并容何事无,防川防口无乃渝”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的担忧,认为国家应当包容各种声音和意见,防止过度的控制和限制言论自由。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和言论自由的追求。“山人有山归亦得,慎莫出走越与胡”则是对山人的劝告,鼓励他们坚守自己的生活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流离失所。同时,这句话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隐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切。整体而言,《招山人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讽刺,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独特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以及对社会公正的追求。
于慎行
1364首
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