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
抒情
秋节
病中思乡
宫怨
望月
季节转换
寒夜独思

译文

病中频频惊异时光催人老,碧天如洗,明月高悬,不知为谁而来照亮。
我也知道秋天已显露出孤寂的色彩,但夏日的余晖仍绕在身旁。
空荡荡的闺房里捣衣声断,不知何处一只大雁因惊弦而哀鸣。
恐怕月宫里已近浮云遮月,我独自一人倚在吴地的高楼上,望了几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病中所见中秋月的情景,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哲思。首句“病里频惊节序催”,点明诗人正处于病痛之中,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格外敏感,节令的更替似乎在提醒他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接下来,“碧天华月为谁来”一句,以问句形式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出现时却无人欣赏的感慨,月亮虽美,却无人共赏,流露出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绪。“亦知憔悴孤秋色,犹自清光傍夏台。”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虽然身处病痛,憔悴不堪,但依然能感受到月光的清冷与明亮,它仿佛在孤独的秋季中给予了一丝慰藉,同时也映照着夏日的余晖,形成一种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也暗示了人生的复杂与多面性。“捣素空闺双杵断,惊弦何处一鸿哀。”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捣衣声比作“双杵断”,形象地描绘了空闺中的寂寥与凄凉;而“惊弦”则象征着意外或不测,通过“一鸿哀”这一细节,进一步渲染了内心的悲凉与无助。最后两句“桂宫恐有浮云近,寒倚吴干望几回。”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与期待。桂宫,即月亮,此处暗喻美好的理想或未来;“浮云”象征着变幻莫测的命运或外界的干扰。诗人担心美好的事物可能被外界的干扰所遮蔽,因此在寒冷的夜晚,他多次仰望天空,希望能看到希望的曙光。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秋月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病痛与人生困境时的深刻思考与情感波动,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与期盼。

猜您喜欢

长门
唐·王建
长门闭定不求生,烧却头花卸却筝。病卧玉窗秋雨下,遥闻别院唤人声。
绝句漫兴十一首(其二)
元末明初·刘基
兔葵燕麦旧人家,曾唱南朝玉树花。寒暑又随风日转,东陵谁种邵平瓜。
菩萨蛮(其二)苏堤芙蓉
宋·高观国
红云半压秋波碧。艳妆泣露娇啼色。佳梦入仙城。风流石曼卿。宫袍呼醉醒。休卷西风锦。明日粉香残。六朝烟水寒。
太真玩月图
明·陶安
华清浴后上龙楼,得与冰娥共素秋。貌对妆台金照面,光涵宫髻玉搔头。梨园彻乐承欢暇,桂阙当天为我留。翠辇何缘不同到,宵衣应是罢宸游。
闰中秋谒翁叔平先生,归后俞调卿以所和诗见示,依韵奉简二首(其二)
清·刘继增
催诗小雨入城来,座上欣瞻霁色开。未拟围棋输别墅,且从初服赋天台。遣愁应有《高僧传》,望古宁无国士才?欲傍层楼事宏景,西山猿鹤莫相猜。
高阳台·故宫观雪
清末近现代初·梁启勋
蜡炬堆盘,熏篝浅炷,夜长更漏偏迟。淅淅窗棂,檐前玉箸偷垂。寒塘不动鸳鸯冷,倩晓风莫拂疏枝。看漫空云海苍茫,万倾玻璃。昭阳殿阁凄凉甚,傍长廊曲槛,历遍阶墀。瘦竹支离,低鬟犹.....
齐·谢朏
唐·孙元晏
解玺传呼诏侍中,却来高卧岂疏慵。此时忠节还希有,堪羡君王特地容。
次王汉和见寄韵
宋·吴惟信
扇恩已尽汉宫秋,空忆金鞍远玉楼。九辩不歌黄菊老,断烟零雨为谁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