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
韵
游
湘
山
二
首
(
其
二
)
来
游
我
尚
记
孩
提
,
塔
顶
分
明
鹳
雀
栖
。
法
自
黄
梅
传
岭
外
,
人
从
郴
水
住
湘
西
。
九
天
月
照
千
江
白
,
一
树
花
开
五
叶
齐
。
多
少
古
碑
遭
劫
火
,
姓
名
何
用
壁
间
题
。
写景
山水
怀古
咏物
情感
思乡
古碑
秋节
秋意
节火
译文
我尚记得孩提时曾来游玩,那时塔顶分明有鹳雀栖息。
法门自从黄梅传来,在岭外得以发扬;人则从郴水居住之地,迁至湘西。
九天之上的月亮映照,使得千江万水都显得一片洁白;一株树上的花朵盛开,五片叶子齐齐整整。
多少古代的石碑遭受了劫火之灾,姓名又何必在壁间题写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湘山的回忆与感慨。首联“来游我尚记孩提,塔顶分明鹳雀栖”以孩童时期游玩湘山的回忆开篇,塔顶鹳雀栖息的画面生动而温馨,流露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颔联“法自黄梅传岭外,人从郴水住湘西”则转而描述湘山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气息,黄梅法脉流传至岭外,人们从郴水边迁居至湘西,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地域的变迁。颈联“九天月照千江白,一树花开五叶齐”运用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出湘山夜晚月光洒满千江的壮丽景色,以及花开时的和谐之美,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尾联“多少古碑遭劫火,姓名何用壁间题”则表达了对历史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忧思,古碑在战火中损毁,那些曾经刻下的名字,如今又有何意义?这句诗反映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深沉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展现了湘山的历史文化风貌,同时也蕴含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切之情。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