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高
有
徐
浩
诗
碑
昌
言
借
摹
其
文
甫
及
数
本
石
有
微
衅
惧
而
归
之
子
高
答
简
有
碎
珊
瑚
之
戏
昌
言
以
诗
赠
子
高
同
舍
皆
和
徐
公
精
笔
老
生
神
,
石
刻
犹
能
妙
夺
真
。
几
为
通
书
翻
丧
宝
,
愈
令
好
事
惜
传
人
。
锋
铓
半
折
犹
能
健
,
圭
璧
微
瑕
自
足
珍
。
直
使
尽
随
如
意
碎
,
石
家
玉
树
未
全
贫
。
写物
书法艺术
友情互动
书同珍
艺术哲理
词交流
情致高远
赞美才
译文
徐公的精妙笔法使老练的文人赞叹不已,他石刻的技艺还能巧妙地模仿真品。
有人为了通读这本书而失去了珍宝,这更让人惋惜,因为这样的好事应该被传承下去。
即使笔锋已经磨损了一半,它仍然显得健壮有力;即使圭璧上有微小的瑕疵,也足以被珍视。
直到所有的东西都如愿以偿地破碎,石家的玉树(可能是指其财富或珍宝)也并未完全枯竭。
赏析
徐公笔力雄浑,石刻字里藏龙。书法传世宝,珍如玉璧难轻亡。锋芒虽折尚犀利,瑕疵不减其价重。随手翻飞若舞尘,子孙满堂笑声洪。诗中赞美徐公(徐浩)的书法艺术,将他的笔力比作生龙活虎,每一个字都像是在石头上刻画出来的,显得格外神奇。同时,对于书法的传承和珍视如同对待宝物一样,反映了诗人对于书法艺术的重视与尊崇。徐公之笔,不仅在完整无瑕的作品中展现出其非凡的技艺,即使是在有所损折的锋芒中,也依然能够看到他的书法韵味和内涵。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地表达了徐公书法的高超,又反映出了诗人对于艺术瑕疵中的美感认知。最后一句“随手翻飞若舞尘”,则是对徐公书法生动活泼、随意所至而不失韵味的一种描绘。这样的书写,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故有“子孙满堂笑声洪”之句,以此表达对徐公艺术境界的赞美。诗中充满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与尊重,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透露出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那些能够承载和传递这些文化的人的敬仰之情。
司马光
1260首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