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悼亡
因果报应
情感
哲理

译文

因为前世杀生造孽太多,所以今世报应夭折之苦。
当初她容貌娇美如花,如今却已身体归入尘土。
亲人因她的离世而痛哭流涕,连平日朱唇皓齿的妇人也都怨恨不已。
因果报应就像一面镜子中的形状,毫发无差,报应丝毫不差。

赏析

这首诗以一种沉痛而深刻的笔触,探讨了因果报应的主题。诗人通过描述前生恶行导致今生短命夭折的悲剧,以及亲人哀悼的场景,展现了命运的无情与因果循环的铁律。“前世杀害多,今报夭折苦。” 开篇即点明主题,指出过去世的罪孽在今生得到了报应,以夭折之苦为代价。这种直接而残酷的因果关系,让人不禁反思自身的行为与命运之间的联系。“方矜面如花,已见身归土。” 描述了一个女子在生前还保持着美丽的外表,却在短暂的生命中就走向了死亡。这一对比强烈地突出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以及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哭倒白头亲,怨杀朱唇妇。” 这两句描绘了亲人因失去亲人而悲痛欲绝的场景,尤其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年轻的妻子,他们的痛苦和哀伤,进一步强化了生命无常的主题。“因果镜中形,毫发无差误。” 最后一句以“因果镜”为喻,形象地说明了命运的公正与不偏不倚,任何行为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得到相应的回报,没有丝毫差错。这不仅是对前文情节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一种警示,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因为每一行为都将在未来产生影响。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因果报应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脆弱和命运无常的感慨。它不仅是一次对个人行为的反思,也是一次对宇宙法则的探索。

释怀深

598首
(一○七七~一一三二),俗姓夏。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悼亡五首(其四)
清·缪徵甲
秋风??赋归来,片刻愁颜强自开。检点征衣亲薄浣,料量冬学苦频催。离方五日缘偏断,闰到重阳梦不回。最惨弥留前半夕,寒衾欲寄手还裁。
送韦处士归省朔方
唐·赵嘏
映柳见行色,故山当落晖。青云知己殁,白首一身归。满袖萧关雨,连沙塞雁飞。到家翻有喜,借取老莱衣。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行路难
清·冯班
自许直如绳,看君白如雪。一朝更变不似先,雾里看花云里月。梦中不悟君心异,言笑依依尚相悦。五更欲曙百鸟啼,玄鬓生丝泪成血。念君旧恩君岂知,万物荣衰各有时。君不见黄蜂阶下收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