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
写景。
抒情。
边塞。
离别
送别。
古迹
历史。

译文

我走在常山的尾部,高高的城墙在我眼前延伸。
我按着马缰绳观察地势,依依不舍地看到了整个燕地。
易水在我的前襟流淌,飞狐山连接着我的右肩。
我遥想那些英雄豪杰的场所,想起他们让我感到无限感慨。
有个打柴的人从我身边走过,他对我笑了笑,似乎很同情我。
他指着前方的城池问我,这里的历史文化有多少年了。
我沉思着没有回答他,唱着歌走进了苍茫的烟云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刘因所作的《经古城》。诗中描绘了诗人行至常山尾,见到高城时的感慨与思考。诗人漫步古城,回顾历史,深思古代与现今的变迁,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沉思与对历史的敬畏之情。首句“我行常山尾,高城下吾前”,诗人行走在常山的末端,一座高大的城墙映入眼帘,预示着接下来将要面对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接着,“按辔览形势,依依见全燕”描述了诗人放慢脚步,仔细观察这座古城的布局与环境,仿佛在寻找历史的痕迹,感受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易水开前襟,飞狐连右肩”两句,诗人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古城周围的地理特征,易水如同古城的前胸,飞狐则像是其右肩,形象地展现了古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遥想豪杰场,抚己增慨然”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追忆与敬仰,以及对自己身处于这个时代,面对历史的复杂情感。“薪人过我傍,一笑如相怜”描绘了一位老者路过诗人身旁,给予他一个温暖的笑容,似乎在以自己的经历与智慧,给予诗人一种安慰与理解。“指城前问余,考古今几年”是老者向诗人询问关于这座古城的历史,诗人陷入了深思,思考着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最后,“沈思未及答,行歌入苍烟”表达了诗人深思之后,未能立即回答老者的询问,而是选择以歌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感慨,融入了苍茫的烟雾之中,结束了他的思考与回忆。整首诗通过诗人行走在古城中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刘因

272首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猜您喜欢

将去宝峰诵老杜更欲投何处赋五言三首(其三)
宋·洪炎
更欲投何处,仙山不可窥。欲寻吴许迹,默与绮园期。裹饭随妻子,清秋问路歧。神真有汲引,逸驾或容追。
寄静公郡佐
明末清初·屈大均
君为别驾亦诸侯,近自邕州转柳州。兄弟双江分左右,蛮夷一旦识春秋。雕弓既在龙城出,铜鼓还于象郡留。东粤故人相忆甚,题诗应寄五仙楼。
龙泉驿
清·洪锡爵
龙岭势嵯峨,征轺几度过。天将山水贶,人为利名磨。京洛衣尘旧,关河墨迹多。飞鸿前路远,何敢息岩阿。
射虎川
清·爱新觉罗·弘历
西来圣迹仰依前,岭谷重经射虎川。榛薄鼠如真不啻,寺楼麟楦尚居然。三驱弧矢罢平野,万户耕桑遍大田。稍可弗孤前烈者,秋围一试示于阗。
题营丘山房
元末明初·危素
太岳流芳裔,何年徙赣州。殊勋思尚父,作室表营丘。故国兵戈后,空山草木秋。穆陵关北路,风雪近曾游。
金陵送人还武昌
元·丁复
相送白鹭洲,因思黄鹤楼。遥观禹王迹,重起祢生愁。西上不可得,东关曾独留。江吞赵佗石,岁月但空流。
送香亭重赴岭南
清·姚鼐
昔君溟海我燕京,万里相逢建业城。草绿冶亭同策杖,花明江阁拥弹筝。东山未可留安石,南越重须见陆生。又送离帆天际望,自垂白发入柴荆。
留别沈休翁
明·邵宝
湖南会本自江东,二十馀年气味同。此去春违丰采外,向来心在简书中。杜陵门径还今雨,司马衣冠更古风。西望武昌江汉表,云连黄鹤倚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