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花
写景
情感
咏物
秋天的
月光的
闺怨
赞美

译文

堂屋内聚集着秋天的气息,幽静的花儿独自展现出清新。
临风而立的是一枝玉簪,含着情意等待着何人的出现。
它的情意深沉,即使不展开也显得那么真实。
在明亮的月光下,它的影子在四处徘徊,看起来像是在寻找与它亲近的伙伴。
因为有了这份情意,我想要寄托些什么,但风中的发鬟和冰轮般的明月都显得那么遥远。

赏析

这首诗以“玉簪”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玉簪在秋日的静谧与清新的景象,以及其含蓄的情感表达。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情感融合,营造出一种既独立又深情的意境。首句“堂阴秋气集”,点明了季节和环境,秋气的聚集暗示了一种沉静而略带凉意的氛围。接着,“幽花独清新”描绘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朵幽花独自绽放,散发出清新之气,象征着孤独中的美好与纯净。“临风玉一簪”一句,将玉簪比作临风的玉簪,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玉簪的形态,也暗示了它在风中轻轻摇曳的姿态,如同一位优雅的女子在轻风中舞动。接下来,“含情待何人”则直接揭示了玉簪所蕴含的情感,它似乎在等待着某个人的到来,这份等待充满了期待与渴望。“含情不自展,未展情更真”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即使没有展现出来,但内心的情感更加真实与纯粹。这不仅是对玉簪情感的描述,也是对内心深处情感状态的一种隐喻。“徘徊明月光,泛泛如相亲”则将情感的表达推向了更高的层次。在明月的照耀下,玉簪似乎在与月光进行着亲密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共鸣。月光的泛泛之光,仿佛是情感的媒介,让两者之间产生了更深的联系。最后,“因之欲有托,风鬟渺冰轮”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玉簪寄托自己的情感,就像风中的发丝与遥远的冰轮(月亮)一样,虽然相隔遥远,但情感却能跨越时空,达到某种超越性的连接。这一句不仅深化了主题,也体现了诗人对情感表达的深思熟虑和艺术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玉簪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情感之深的和谐统一,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于情感真挚表达的追求。

刘因

272首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题王元章画梅花
元·熊梦祥
水影晴光为写神,当时已是失天真。一从残角吹新曲,几向寒溪觅故人。缟袂归来犹有月,佩环飞去更无尘。莫言醉魄空离落,信把和羹属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