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
归
山
中
暮
归
山
色
昏
,
濯
足
月
在
涧
。
衡
门
栖
鹊
定
,
暗
树
流
萤
乱
。
妻
孥
候
我
至
,
明
灯
供
蔬
饭
。
伫
立
松
桂
凉
,
疏
星
隔
河
汉
。
写景
山
抒情
夏景
静谧的夜晚
秋色
田园生活
家庭亲情
月夜
译文
暮色中归家,山色昏暗,我在山涧中洗脚。
衡门(指简陋的木门)上已经栖息着确定下来的喜鹊,暗处的树木中流萤飞舞,显得有些杂乱。
我的妻子儿女在等我回家,明亮的灯光下,他们为我准备了蔬菜和饭食。
我站在松树和桂树下,感到凉爽,疏落的星星隔着银河闪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归山的情景。首句“暮归山色昏”展现了傍晚山间的朦胧景色,暗含着诗人归家的孤独与疲惫。接着,“濯足月在涧”写他在涧边洗脚,借月光洗涤一天的尘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氛围。“衡门栖鹊定”暗示夜幕降临,连栖息的喜鹊也安静下来,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寂静。而“暗树流萤乱”则通过萤火虫的飞舞,增添了少许生动和动态感,使得静谧的画面不显单调。“妻孥候我至”转而描绘家庭的温馨,妻子和孩子等待诗人归来,灯火已备好简单的饭菜,体现出家人的关爱和生活的朴素。最后两句“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诗人独自站在松桂之下感受夜晚的清凉,仰望星空,银河横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内心的宁静。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中归家的日常场景,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又融入了家庭的温情,展现了元末明初文人隐士的生活态度和情感世界。
蓝仁
525首
自号蓝山拙者,与弟蓝智同均为元末明初诗人。二蓝早年跟随福州名儒林泉生学《春秋》,又跟武夷山隐士杜本学《诗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后人评价他们的诗风类似盛唐,兼有中晚唐诗人优点,既学唐人,又不失自己的个性。不事科举,一意为诗,“杖履遍武夷”,傲啸山林,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明初内附,例徙濠梁,数月放归,自此隐于闾里
猜您喜欢
夏湖泛月
明·周忱
泰宇天光淡欲流,水风摇荡夏湖秋。银河直拟乘槎到,赤壁聊同载酒游。倾尽玉杯霞彩散,团成宝盖月华浮。此生此夜穷奇兴,错上年年庾老楼。
山门六题寄圣俞
宋·张献民
文脊佳峰峦,烟云密帷幕。穷深到幽处,无路通马脚。天意忽芜没,神功为开凿。周环列苍石,直上撑碧落。伏暑坐其下,凛凛风霜作。俗客频往来,只恐却锁钥。
覆船山
宋·吕南公
峨峨覆船山,特起秀蟠勃。当前百十里,已见青突兀。行瞻渐详谛,依约认毫忽。西峰自排列,俨若魁健卒。群阜复东回,钦如搢圭笏。横冈挺戈剑,坚重不可杌。峻岭扰騧骊,豪雄欲相揬。或.....
临江仙(其三)与客湖上饮归
宋·叶梦得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萧萧疏雨乱风荷。微云吹散,凉月堕平波。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无人能唱采莲歌。小轩敧枕,檐影挂星河。
晚凉小酌
宋·郑刚中
城头暮角送阑暑,倚槛顷之风满襟。去鸟渐迷山落日,鸣蝉忽静木垂阴。弄云初月光犹淡,出水新荷绿未深。萧散晚凉君解否,一杯寻见古人心。
樊登见寄四首(其三)
唐·唐彦谦
明月入我室,天风吹我袍。良夜最岑寂,旅况何萧条。驰情望海波,一鹤鸣九皋。
李唐长夏江寺图
清·爱新觉罗·弘历
上方宜结夏,溪壑幽且深。瑟尔籁盈耳,萧然风满林。清江澄定体,古月照禅心。欲咏丹青妙,云烟杳莫寻。
题时遁泽画卷十首(其七)
宋·王柏
一壑云屏展,江横万里长。渔舟下滩去,寂寞舞斜阳。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