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山
九
日
鬓
色
沧
海
澨
,
弥
年
窘
将
迎
。
属
兹
九
日
至
,
缅
爱
龙
山
名
。
欣
然
得
胜
践
,
况
乃
群
彦
并
。
碧
萝
引
幽
策
,
凉
泉
度
飞
觥
。
志
适
形
可
忘
,
神
舒
体
逾
轻
。
鄙
劣
竟
何
取
,
腼
颜
结
华
缨
。
登
高
谢
能
赋
,
徇
禄
惭
归
耕
。
幸
此
农
事
休
,
万
宝
咸
告
成
。
庶
竭
一
饷
乐
,
持
用
夸
升
平
。
月
出
众
山
静
,
天
空
夕
云
惊
。
先
民
贵
无
荒
,
简
书
今
有
程
。
怅
焉
难
久
留
,
振
袂
松
风
生
。
写景
抒情
地点
龙山
秋天
怀古
志向
感慨
译文
鬓发被岁月染成苍老之色,生活一年比一年艰难。
恰逢九日重阳节,怀念起那座名为龙山的名胜。
很高兴能够有这样一次愉快的聚会,何况还有许多才子佳人并肩而坐。
碧绿的藤萝引导我们走进幽静的小路,清凉泉水流过,杯盏飞转。
心情愉悦,形体可以忘却疲惫,精神舒畅,身体感觉更加轻松。
我究竟有何德能,竟能获得如此的荣誉和地位,让我感到羞愧和不安。
登高作赋的才能我无法企及,为俸禄而奔波让我感到惭愧,想要回归田园生活。
幸运的是现在农事已经结束,各种农作物都丰收在望。
希望我们能够尽情享受这份欢乐,以此夸耀太平盛世。
月亮从众山之间升起,天空中的云彩似乎也为之动容。
先民以无荒为贵,如今的法令规矩却有很多条条框框。
怅然感慨难以久留此地,抖动衣袖仿佛能吹来松林之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参与龙山九日活动的场景与感受,展现了古代文人雅集的风雅与情怀。首句“鬓色沧海澨,弥年窘将迎”,以苍老的鬓发和一年到头的忙碌,暗示了岁月的流逝与生活的艰辛。接着,“属兹九日至,缅爱龙山名”则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九日活动的期待,以及对龙山这一传统节日地点的敬仰。“欣然得胜践,况乃群彦并”表现了诗人对与众多才子相聚的喜悦之情。“碧萝引幽策,凉泉度飞觥”描绘了活动中的自然美景与欢饮场景,体现了文人雅士在自然中寻觅乐趣的生活态度。“志适形可忘,神舒体逾轻”表达了诗人沉浸于自然与艺术之美的状态,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与愉悦。“鄙劣竟何取,腼颜结华缨”则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身份与才华的谦逊与自省。“登高谢能赋,徇禄惭归耕”反映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与世俗功利的矛盾心理,既有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又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愧疚。“幸此农事休,万宝咸告成”表达了对农事结束、丰收景象的庆幸与感慨。“庶竭一饷乐,持用夸升平”则是诗人希望借这次聚会,表达对社会和谐与繁荣的向往。“月出众山静,天空夕云惊”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壮丽,以及自然界的神秘与变化。最后,“先民贵无荒,简书今有程”提醒人们要珍惜土地,遵循农时,体现了对农业文明的尊重与传承。“怅焉难久留,振袂松风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不舍,以及对未来可能的离别感伤。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在自然与文化活动中寻求精神寄托与情感释放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黄溍
463首
一字文潜,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他的门人宋濂、王袆、金涓、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寄淮南幕中刘员外
唐·赵嘏
郎官何逊最风流,爱月怜山不下楼。三佐戎旃换朱绂,一辞兰省见清秋。桂生岩石本潇洒,鹤到烟空更自由。休向西斋久闲卧,满朝倾盖是依刘。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