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破
窗
风
雨
图
十
载
江
湖
梦
,
满
空
风
雨
宵
。
窗
虚
声
易
入
,
灯
暗
手
慵
挑
。
竹
洗
千
竿
翠
,
林
喧
万
鼓
潮
。
东
南
枯
渴
甚
,
藉
尔
倒
天
瓢
。
写景
抒情
怀古
写雨
写山
秋节
节气的秋
悲悼之情
译文
十年的江湖生涯如梦一般,满天风雨在夜空中肆虐。
窗户空旷,风声轻易地吹入,灯光昏暗,手也懒得再去挑动灯芯。
竹林洗尽了千竿的翠绿,林中喧闹如万鼓潮涌。
东南地区极度缺水干渴,希望你(或者指代某事)能够带来如同倒掉天瓢的甘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江湖生活的回忆与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首句“十载江湖梦”,点明了诗人曾有过十年的江湖生活经历,充满了漂泊与自由的意味。接着“满空风雨宵”一句,通过“风雨”和“宵”两个意象,营造出夜晚风雨交加的景象,既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动荡。“窗虚声易入,灯暗手慵挑”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风雨之夜的场景。窗户在风雨中显得更加空洞,声音轻易地穿透进来;而昏暗的灯光下,诗人懒得去挑亮它,似乎连行动都变得懒散无力。这里不仅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也反映了诗人情绪的低落。“竹洗千竿翠,林喧万鼓潮”则转向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风雨过后,竹林经过洗涤,呈现出更加翠绿的颜色;树林中传来阵阵喧嚣,仿佛是万鼓齐鸣的潮水声。这两句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风雨过后的生机与活力,与前文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东南枯渴甚,藉尔倒天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渴望。东南方向的大地因长期干旱而极度缺水,诗人希望如天降甘霖般的大雨能解救这片土地的干渴。这里的“天瓢”形象地比喻了倾盆大雨,寄托了诗人对大自然慷慨赐予的期待与向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江湖生活的怀念、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感受,以及对现实困境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元代文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猜您喜欢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