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写景
秋景
山水
人物情感
友情
咏物
松树
秋声

译文

靠在东岩的巨石上,松树间一盏灯明亮着。
云雾缭绕中炉烟升起,人们争相在狭窄的山路上行走。
一片帆船在夕阳的映照下归航,稀疏的竹林在秋声中摇曳。
树林间正有人在鞠躬致敬,犒劳老师的礼物是落下的花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山中静谧而幽深的景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首联“东岩倚石棱,松际一镫明”,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山岩与松树之间的关系,一盏灯火在松枝间闪烁,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神秘的氛围。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坚硬的岩石与柔软的灯光相结合,展现出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和谐之美。颔联“云带炉烟起,人争鸟道行”,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的景象。云雾缭绕,仿佛是炉烟随风飘散,与人间烟火相映成趣。同时,人们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行走,与飞鸟相伴,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这一联通过“云”、“炉烟”、“人”、“鸟”等元素,展现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生机。颈联“片帆归夕照,疏竹曳秋声”,将视线转向远方,一片帆影在夕阳的余晖中缓缓归来,与远处稀疏的竹林相互映衬。竹林中的秋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音,为画面增添了几分萧瑟与宁静。这一联通过“帆”、“夕阳”、“竹”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既壮阔又略带哀愁的意境。尾联“正有林间鞠,劳师饷落英”,点出了诗人所处的具体环境——林间。鞠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用来形容秋天的落叶。劳师指的是辛苦的僧侣,他们为诗人准备了食物。这一联通过“鞠”和“落英”的形象,不仅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也体现了僧侣对诗人的关怀与款待,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情谊。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融合,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界的深深敬仰之情。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题程世洪栖云楼
明·孙一元
楼上閒云万顷漫,爱云长日倚阑干。岩花半落岚光重,木叶乱鸣江雨寒。野老自甘泉石味,儿童时进蕨薇盘。閒来更觉青山好,湘簟疏帘静里看。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奉和望山应教诗
南北朝·萧悫
仙游本多趣,复此上秋初。岩低石倒险,岭高松更疏。峰形疑鸟翅,塞路似狼居。瞩望情无已,词殚意有馀。
齐天乐·树园、橘公乘月来过,东坡泛舟赤壁之夕也。客去为词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盟鸥不管今何夜,鹤声露华偏警。去烛听秋,钩帘坠叶,清绝吾庐人境。孤光照岭。看如此江山,也堪乘兴。柳下扁舟,故开图画放吟咏。迎风一笑动竹,素心晨夕数,凉味同永。镜底无尘,尊.....
青鸟泉
唐·张乔
祗此沉仙翼,瑶池似不遥。有声悬翠壁,无势下丹霄。净濑烟霞古,寒原草木凋。山河几更变,幽咽到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