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
道
者
得
道
疑
人
识
,
都
城
独
闭
关
。
头
从
白
后
黑
,
心
向
闹
中
闲
。
饥
渴
唯
调
气
,
儿
孙
亦
驻
颜
。
始
知
仙
者
隐
,
殊
不
在
深
山
。
抒情哲理
赠别送行
赞美道者
写人论心
哲理
译文
领悟真理的人会被猜疑,他独自在都城闭门修炼。
头发由白转黑,内心却在喧嚣中保持宁静。
饥饿与口渴只通过调整呼吸来应对,儿孙的长寿也得益于他的修炼。
这才明白,真正的仙人隐藏于世,并非一定要在深山之中。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蠙的《赠道者》,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的修养的观察,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清静无为、顺应自然之道的赞美。“得道疑人识”一句,表明真正懂得大道的人不随波逐流,不被世俗所迷惑。接下来的“都城独闭关”,则是形象地描绘出这位修道者远离尘嚣,独自在深山中闭门修行的景象。“头从白后黑”、“心向闹中闲”两句,分别从外表和内心两个层面,展示了修道者的超然物外。他们不受年龄变化所影响(头发由白变黑),内心更是处于纷扰尘世之中而保持着一份超脱的宁静。“饥渴唯调气”、“儿孙亦驻颜”两句,则描述了修道者对待生活的态度。他们对于生理需求的满足仅在于调和自己的气息,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即使面对后代(儿孙)的期望,也只是停留在脸上的笑容,不为世俗所羁绊。最后,“始知仙者隐,殊不在深山”一句,揭示了诗人对于“仙者”的认识,即真正的修道者并不一定隐居于深山,而是通过内心的修养达到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这也正体现了张蠙对道家思想的理解和赞赏。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清新自然、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反映了唐代诗人对于道家文化的深刻领悟。
张蠙
101首
[约公元九o一年前后在世]字象文。生卒年均,约唐哀帝天复初前后在世。生而颖秀,幼能为诗登单于台,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名,由是知名。家贫累下第,留滞长安。乾宁二年。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授校书郎,调栎阳尉,迁犀浦令。五建建蜀国,拜膳部员外郎。后为金堂令
猜您喜欢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十五)
唐·白居易
南巷有贵人,高盖驷马车。我问何所苦,四十垂白须。荅云君不知,位重多忧虞。北里有寒士,瓮牖绳为枢。出扶桑枣杖,入卧蜗牛庐。散贱无忧患,心安体亦舒。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东.....
题孙铁珊横云书屋集
清·冯秀莹
穷冬客潞河,风顽石亦冻。愁如虎狼秦,欲避苦无洞。走寻吾好友,狂谈快始纵。归携《横云集》,秉烛饮且诵。满室烟冥冥,翛然廓尘霿。君才信奇绝,啾鸟一威凤。潘陆并廊庑,班傅参伯仲.....
次韵胡次鱼送欧阳景苏镇州教授
宋·王庭圭
往昔逢君最妙年,朱霞天半已轩轩。论文岂是无张说,取友何期得邴原。谈笑坐轻千叠嶂,吹嘘谁送九重阍。不应海峤能留滞,早晚公车采至言。
赠僧
唐·杜荀鹤
利门名路两何凭,百岁风前短焰灯。祗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总输僧。
呈南堂静禅师
宋·莫将
从来姿韵爱风流,几笑时人向外求。万别千差无觅处,得来元在鼻尖头。
自讼(其一)
明·谢肃
眼前生死日纷纷,天地无心亦断䰟。此事难平谁料理,劫灰中有玉俱焚。
句(其三)
宋·李光
吾师坐忘真,卢扁非良医。
题王龙溪洗心亭(其二)
明·罗洪先
每闻心似水,亦复病憧憧。如何一勺水,解使万缘空。穷源宁有处,去秽岂能工。君脱安排障,狂言或可同。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