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闽
千
山
万
山
闽
中
路
,
六
尺
枯
藤
两
芒
屦
。
去
岁
梅
花
迎
我
来
,
今
岁
梅
花
送
我
去
。
梅
花
岂
解
管
送
迎
,
白
发
胡
为
又
南
征
。
天
荒
地
老
终
无
情
,
归
去
归
兮
老
石
屏
。
写景
抒情
离别
咏物
梅花
思乡
地点
闽中
译文
在福建的群山之中,有一条道路蜿蜒曲折,我靠着六尺长的枯藤和两双草鞋艰难前行。
去年梅花欢迎我的到来,今年又开放送我去向远方。
梅花怎么可能理解迎送之礼呢?为何我已白发苍苍还要再向南出发远征?
天荒地老始终无情人,最终我仍将归去,归去向老石屏。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戴复古的《出闽》,描绘了诗人离开福建时的情景。首句“千山万山闽中路”展现了路途的遥远和艰辛,而“六尺枯藤两芒屦”则刻画了诗人行走在崎岖山路,仅凭简陋的藤鞋支撑的形象。接下来,“去岁梅花迎我来,今岁梅花送我去”,以梅花的盛开与凋零象征着时光流转和诗人旅途的起止,赋予梅花深情的人格化。“梅花岂解管送迎”表达了诗人对梅花无言相伴的感慨,暗示了离别的无奈与孤独。“白发胡为又南征”则揭示了诗人年华已逝,却仍不得不继续漂泊的命运。最后两句“天荒地老终无情,归去归兮老石屏”,诗人感叹天地无情,自己只能在归途中老去,寄情于“老石屏”,流露出一种苍凉而坚韧的归乡之情。整体来看,这首诗寓情于景,通过写实的旅途细节和梅花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戴复古
989首
戴复古(1167年-1248年后),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