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阳
馆
燕
丹
愤
激
报
秦
耻
,
壮
士
悲
歌
感
知
己
。
美
人
呜
咽
马
无
声
,
惨
白
衣
冠
寒
易
水
。
侥
幸
之
谋
虽
不
成
,
绕
柱
断
襟
惊
欲
死
。
人
谓
此
举
速
燕
亡
,
燕
即
帝
秦
亡
一
耳
。
但
惜
华
阳
馆
,
不
如
黄
金
台
。
黄
金
一
筑
骏
马
来
,
三
齐
锁
钥
朝
燕
开
。
华
阳
馆
,
荆
榛
满
。
镯
镂
空
误
樊
将
军
,
黄
沙
一
望
斜
阳
晚
。
地点
华阳馆
历史
怀古
情感
忧民
山水
离别
送别
译文
燕国丹激愤地为了报秦国的仇恨,壮士们唱着悲壮的歌来寻找知己。
美人哭泣,马儿无声,穿着惨白的衣冠在易水边感到寒冷。
虽然侥幸的计划没有成功,但绕着宫殿柱子、扯断衣襟的举动仍然令人惊心动魄。
人们认为这个举动加速了燕国的灭亡,但其实燕国的存亡与这件事关系并不大。
但我还是感到遗憾的是华阳馆的衰败,它比不上黄金台的光辉。
黄金筑成的建筑引来了骏马到来,三齐的锁钥为燕国打开。
华阳馆如今已是荆棘丛生。
镯子虽然雕刻得再精美也误了樊将军的事,黄沙上夕阳西下,一切都显得那么凄凉。
赏析
这首清代诗人段昕的《华阳馆》描绘了燕丹刺秦的历史故事,以燕太子丹的复仇决心为背景。首句“燕丹愤激报秦耻”直接点出主题,表达燕丹对秦国侵略的深仇大恨。接下来的“壮士悲歌感知己”展现了壮士荆轲的慷慨悲歌,以及燕丹对他知遇之恩的感激。“美人呜咽马无声,惨白衣冠寒易水”通过描绘送别的场景,渲染出凄凉与决绝的气氛,荆轲白衣白冠,跨马过易水,壮士赴死的悲壮画面跃然纸上。“侥幸之谋虽不成”暗示了刺杀秦王的行动并未成功,但其勇气令人震撼。“绕柱断襟惊欲死”描述了失败后的绝望,荆轲可能在宫殿中绕柱奔跑,衣襟断裂,显示出极度的惊恐和悲痛。“人谓此举速燕亡,燕即帝秦亡一耳”则表达了后人的评价,认为这次行动虽然未能改变燕国的命运,却象征着秦朝的衰落。最后两句“但惜华阳馆,不如黄金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感慨,惋惜华阳馆的荒凉,而黄金台的典故则象征着燕丹对人才的渴望和忠诚。全诗情感深沉,借古讽今,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对英雄命运的深深同情。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袁守范君擢宪副九江赠以是诗
明·严嵩
歌襦棠郡留遗爱,建节霜台拜宠荣。此去威名庐岳重,向来风节秀江清。春城祖席维征骑,晓驿楼船动水程。别后相思何处所,烟消湓浦暮潮平。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送大巡吴公赴江西
明·尹台
银鞍骢马紫缨垂,赋别还同把玉卮。法从今朝辞日驭,使华若处驻霜麾。西江天净鱼龙水,南浦风凋鸟鹊枝。此去阳君随绣斧,应知白屋少颦眉。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