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
写景
咏物
情感
怀古
闺怨
秋景
水景
落花
山景
秋思
怀人

译文

我乘船行驶在垂虹路上,问湖边的鸳鸯,你们何时飞走?
绮丽的忧愁与罗裙的烦恼交织在一起,又是一艘小船在红花中独行,最终都回到了前方的浦口。
那山间的淡妆显得有些浅淡,就像镜子中那般妩媚却似乎有些消瘦。
我害怕那西风中的歌声,悄悄地听到一种清苦的旋律。那嫩绿的根茎数量众多。
想象着那微步轻波的场景,小蘋也一同吟咏着。
满眼都是飘零的景象,晚香渐渐飘散,飞上了一楼的烟雨之中。
村里的砧声和坞中的篴声相互应和,秋天的声音似乎没有了主宰。
不要只是对着画图空自回忆,南方的花儿在自言自语。

赏析

此诗《三姝媚.题南湖菱唱图》由清代诗人郑文焯所作,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生动画面。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湖边鸳鸯、湖面船只、浅淡山色、西风中的歌声以及菱花的飘零,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自然之美。首句“垂虹吟棹路”,以“垂虹”二字点明地点,暗示着诗人站在一座桥上,远眺湖景,开始了对湖边景象的描绘。接着,“问湖边鸳鸯,几时飞去”,以疑问的语气,表达了对自然生命的关注与思考,同时也为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怨绮愁罗,又闹红单舸,尽归前浦”,通过“怨”、“愁”等情绪词,描绘了湖面上船只的热闹与归宿,隐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接下来,“浅澹山妆,似瘦了、镜中眉妩”,将山色比作女子的妆容,既表现了山的秀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怕向西风,采采歌来,暗闻清苦”,通过“怕”字,表现出诗人对即将到来的秋风的敏感与忧虑,同时借“采采歌来”描绘了歌声在秋风中的飘渺与凄凉,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情感层次。“嫩碧浮根堪数。想弱步微波,小蘋同赋”,以“嫩碧”、“弱步”等词语,描绘了菱花在水中轻轻摇曳的姿态,与“小蘋同赋”相呼应,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的细腻之处,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最后,“满目飘零,渐晚香飞上,一楼烟雨”,通过“飘零”、“晚香”、“烟雨”等意象,描绘了菱花随风飘散、香气渐消、天空笼罩烟雨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自然之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悟。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情感的表达,既有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郑文焯

364首
词人。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别署冷红词客,尝梦游石芝崦,见素鹤翔于云间,因自号石芝崦主及大鹤山人,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康成裔,自称高密郑氏。光绪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旅居苏州。工诗词,通音律,擅书画,懂医道,长于金石古器之鉴,而以词人著称于世,其词多表现对清王朝覆灭的悲痛,所著有《大鹤山房全集》

猜您喜欢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青鸟泉
唐·张乔
祗此沉仙翼,瑶池似不遥。有声悬翠壁,无势下丹霄。净濑烟霞古,寒原草木凋。山河几更变,幽咽到唐朝。
唐·李商隐
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花时随酒远,雨后背窗休。冷暗黄茅驿,暄明紫桂楼。锦囊名画掩,玉局败棋收。何处无佳梦,谁人不隐忧。影随帘押转,光信簟文流。客自胜潘岳,侬今定莫愁。固.....
孟县道中(其一)
明·谢榛
村家农事毕,积雨漫成河。白聚野凫净,红垂秋柿多。年衰仍浪迹,转调是劳歌。一诵鹪鹩赋,归欤向薜萝。
春日即事
元末明初·王冕
二月三日雨不歇,桃花杏花吹作泥。积垒可怜飞燕苦,伤春无奈杜鹃啼。关河气转风云合,边塞烽多草树迷。老我疏狂思舞剑,兴来不待五更鸡。
题澹游雨竹图
明·王恭
孤舟凉雨楚溪头,叶叶寒声镜里秋。湘水夜传金奏响,郢云朝拂玉英流。空香暗逐王孙梦,残粉深关帝子愁。鸣凤不来春杳杳,为谁遗牒向中洲。
听曲篇
明·张元凯
绿窗窈窕通明月,朱弦奏罢何疏越。燕姬艳舞方具陈,郑女清歌相对发。玲珑宛转绕翠屏,梁尘飒飒花冥冥。师传翻使惊恊律,心妙直欲追秦青。已听泠然振林木,复闻馀响流空谷。将无哀乐动.....
蓦山溪(其二)
宋·晁端礼
栏干十二,倚遍还重倚。一曲一般愁,对芳草、伤春千里。绮窗深处,还解忆人无,碧云辞,红叶字。曾仗东风寄。缭墙深院,无路通深意。纵使得新声,又争知、相如名字。从来风韵,潇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