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
花
冗
花
焦
叶
袅
风
漪
,
乱
展
江
乡
白
渺
瀰
。
两
岸
水
枯
鸥
宿
处
,
一
天
雪
衮
雁
衔
时
。
羌
儿
削
管
吹
边
远
,
淮
俗
编
帘
障
屋
危
。
岂
特
絮
毡
堪
禦
冻
,
津
头
拾
取
作
薪
炊
。
写景
咏物
写花
季节
秋天
场景
山水
写鸟
赞颂
芦苇
译文
冗多的花、焦黄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搅动着江边的白色波纹,展现出了一片水乡的迷茫。
江水干涸的河岸上,鸥鸟在此栖息;天空之中,大雪纷飞,大雁正衔着食物飞翔。
羌族的少年用管乐器吹奏着边地的音乐,淮河地区的习俗则是用帘子遮挡房屋,以防止危险。
不仅仅是用来做毛毡来抵御寒冷,他们还在渡口处拾起这些材料来作为柴火做饭。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冬季的景色,以芦花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生活体验。首句“冗花焦叶袅风漪”写芦花在风中摇曳,花朵繁多而叶子枯黄,形成了一幅萧瑟的画面。次句“乱展江乡白渺瀰”进一步描绘了芦花漫天飞舞,覆盖江乡,一片洁白迷蒙的景象。第三句“两岸水枯鸥宿处”暗示了水位下降,鸥鸟无处觅食,只能栖息在芦苇丛中。第四句“一天雪衮雁衔时”则通过比喻,将飘落的芦花比作大雪,形象地描绘出雁群在雪中飞翔的情景。第五句“羌儿削管吹边远”引入了民间习俗,可能是指芦苇被用来制作笛子,孩子们在远处吹奏,增添了冬日的乡土气息。最后一句“淮俗编帘障屋危”描述了淮河流域的人们用芦苇编成帘子来遮挡风雨,甚至作为房屋的加固材料,体现了芦花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整首诗通过芦花这一意象,既展示了自然景观,又融入了地方风情和民生细节,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猜您喜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满庭芳(其三)探梅
宋·葛立方
狂吹鸣篱,祥霙剪水,分明欺压寒梅。冰威初敛,曦影上池台。应有一番和气,南枝上、恐有春来。须勤探,呼吾筇杖,屐齿上苍苔。春风,浑未到,徘徊香径,巡绕千回。见琼英一点,小占条.....
青鸟泉
唐·张乔
祗此沉仙翼,瑶池似不遥。有声悬翠壁,无势下丹霄。净濑烟霞古,寒原草木凋。山河几更变,幽咽到唐朝。
知如居,门前即大路
清·郭伦伍
知机且养到虚心,竹立园林堪节取;如愿得春风满眼,梅传驿路带香来。
题延真陈炼师东庭四时词
明·刘崧
香篆添新火,丹炉养旧灰。碧窗如水净,坐看绿阴回。
贾天锡惠宝薰乞诗予以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十字作诗报之(其六)
宋·黄庭坚
林花飞片片,香归衔泥燕。闭閤和春风,还寻蔚宗传。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