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
书法艺术
历史怀古
励志
赞美
写景
情感

译文

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初创文字,按照事物的形状描绘字形,那时文字的形态还比较粗略。
文字中出现了奇怪的兽蹄鸟迹之形,仿佛象征着天地万物的开始和微妙的变化。
到了周朝的籀书和大篆时期,形成了十五篇字体体系,它们的结构和特征与早期的文字有了显著不同。
秦朝统一了七国,拥有天下,文字统一为小篆,如同车马一样在广阔的土地上行驶。
赵高整理了历法并创作了新的文字,胡母则以博学自夸其宏大的文字模型。
当时小篆字体崭露头角,人们开始勤奋地修改和规范文字的笔画和结构。
文字演变至隶书时,字形更为简单明了,世人也更加喜欢它所提供的便捷。
人类文化日益进步,文饰也日益精巧,但古意却从此日渐荒芜。
峄山的野火只烧焦了草木,苦县的汉光和碑也已不复存在。
宣王石鼓的发现标志着后来的发展,但真伪难辨,令人叹息不已。
阳冰的书法笔力凛凛,前人中也有字骨瘦硬而又不失丰满的。
潮人下笔清新流畅,杜甫曾将其与李蔡相提并论。
尽管岁月流逝已久,人们仍然可以在艺术的园地中自由探索和前行。
我朝(明朝)书法大家中,章草、徐书独领风骚,武夷山近的延陵吴书更是杰出的代表。
吴君(可能是指吴派的书法家)接近天工造物的巧思,其字迹瘦而不露骨、肥而不粗大。
小字如银钩铁画般刚劲有力,大字则如龙蛇盘旋曲折。
(我)从上古的羲黄氏时代一直追寻到秦汉时期,搜寻古代青铜器、陶器上的文字图案等文物。
希望有知音者如浣花溪边的老翁一样珍惜书法艺术,并愿意投身其中。
劝君离去前行不要留滞不前,因为识真知美的儒者遍布四海。
不要学妇人书写符咒之术,也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写奇怪的字形或寻求酒后作书。
希望将来有人能在摩崖石刻上书写功德事迹,大字深刻入石方为良策之图。

赏析

这首宋诗《赠篆书吴全仲古风》是欧阳光祖所作,通过对古代书法演变的描绘,赞美了吴全仲的篆书技艺。诗中提及黄帝时期的仓颉造字,从象形到小篆、大篆的变化,以及秦朝统一文字的重要性。接着描述了秦以后篆书风格的演变,如赵高的小篆、云阳隶书的简化,以及隶书对后世的影响。诗人特别赞赏吴全仲的篆书,称其既有阳冰的严谨与力度,又有章徐的清切与丰腴,既有大字的龙蛇之姿,又有小字的银钩铁画。他的作品跨越秦汉,仿效彝鼎器皿,展现出深厚的艺术功底。诗人感叹没有像杜甫那样的知音来欣赏,但也鼓励吴全仲继续追求艺术,不必为世俗所困,期待他的篆书能流传后世,成为颂扬功德的佳作。整首诗以书法历史为线索,表达了对篆书艺术的敬仰和对吴全仲才华的肯定,同时也寓含了对传统艺术传承的呼唤。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