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抒情
春天
怀古
情感
思乡
思量
落花
写鸟
写柳树

译文

常常看见花瓣飘飞却不能上树,时光匆匆流逝难以系住,枉费了垂杨的绿丝绦。
筝上的飞雁斜排着锦瑟的柱子,只有它不解把春天带去。
漫天飞舞的心情如同粘在地上的轻絮,轻易地飘散开去,即使不经历风雨,也会消逝无踪。
倚靠着栏杆四处张望却无人可以倾诉,思量起来,这里充满了令人遗憾的孤独之处。

赏析

这首《鹊踏枝(其六)》由清代词人王鹏运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景象中的花、流光、筝、杨柳、风絮以及倚栏独思的情境,展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自然美景与内心情感的深刻感悟。开篇“几见花飞能上树”,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自然现象的思考,花儿虽能随风飘扬,却难以真正“上树”,暗示了自然规律的不可违抗。接着“难系流光,枉费垂杨缕”进一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即使垂柳的细丝也难以挽留时间的脚步。“筝雁斜飞排锦柱,只伊不解将春去”中,“筝雁”比喻筝弦上的音符,象征着音乐与艺术之美,而“将春去”的“伊”则暗指春天的离去,词人通过这一形象化的表达,抒发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漫许心情黏地絮,容易飘飏,那不惊风雨。”地絮本是轻盈飘扬,却在风雨中显得脆弱不堪,词人借此表达了内心的脆弱与对生活无常的忧虑。最后,“倚遍阑干谁与语,思量有恨无人处。”词人独自倚靠栏杆,面对着广阔的世界,心中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愁绪与遗憾,似乎在寻找一个能够倾听自己心声的人,但最终发现,这种情感的倾诉只能在无人之处默默进行。整首词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词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体悟,以及在面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时的复杂心情。

王鹏运

143首
词人。一字幼霞,又号鹜翁,晚年号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举人,光绪间官至礼科给事中,在谏垣十年,上疏数十,皆关政要。二十八年离京,至扬州主学堂,卒于苏州。工词,与况周颐、朱孝臧、郑文焯合称“清末四大家”,鹏运居首。著有《味梨词》、《骛翁词》等集,后删定为《半塘定稿》。曾汇刻《花间集》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

猜您喜欢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满朝欢
宋·柳永
花隔铜壶,露晞金掌,都门十二清晓。帝里风光烂漫,偏爱春杪。烟轻昼永,引莺啭上林,鱼游灵沼。巷陌乍晴,香尘染惹,垂杨芳草。因念秦楼彩凤,楚观朝云,往昔曾迷歌笑。别来岁久,偶.....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