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日
同
诸
客
泛
舟
青
溪
作
(
其
四
)
捲
幔
千
花
暝
,
回
舟
一
水
遥
。
芳
情
瑶
瑟
怨
,
别
曲
凤
笙
调
。
桂
苑
通
仙
阁
,
兰
房
接
画
桥
。
倚
歌
待
明
月
,
长
笛
不
须
邀
。
夏日山水写景
抒情
泛舟泛舟游景
情画意
译文
卷起窗帘,夜色中千花掩映,归舟驶去,水面渐行渐远。
美好的情感如瑶瑟般怨恨,离别的曲调似凤笙般婉转。
桂苑中建有通向仙阁的道路,兰房旁连接着美丽的画桥。
倚着歌声等待着明月升起,长笛的声音不需要邀请也会自然响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夜晚与友人泛舟于青溪的情景,充满了诗意与浪漫。首句“捲幔千花瞑”以动态的画面展现了一幅夜幕降临、轻纱卷起,千花映照的美丽景象,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接下来,“回舟一水遥”则通过舟行水面的动态,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舟行于水上的悠然自得。“芳情瑶瑟怨,别曲凤笙调”两句,运用了音乐的意象来表达情感。瑶瑟和凤笙是古代的乐器,这里用来象征音乐的美妙和情感的细腻。通过“怨”和“调”的对比,既表现了离别的哀愁,也暗示了音乐能够抚慰人心、化解忧伤的力量。“桂苑通仙阁,兰房接画桥”则是对环境的进一步描绘,将场景设定在了充满仙气的桂苑与精致的兰房之间,连接着美丽的画桥。这样的描述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赋予了整个场景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让人联想到仙境般的宁静与美好。最后,“倚歌待明月,长笛不须邀”表达了诗人期待在月光下歌唱的心愿,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这里的“倚歌”不仅指依靠歌声,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期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时刻。而“长笛不须邀”,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无需刻意邀请,自然界的美好已经足够吸引人。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夏日夜晚泛舟青溪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平静与美好的愿望。
猜您喜欢
景祐丁丑创曲水亭寮属同赋诸官诗成因书二韵于后
宋·蒋堂
一派西园曲水声,水边终日会冠缨。几多诗笔无停缀,不似当年有罚觥。
和南皋春阴苦寒
明·黄衷
招摇先为转鸿濛,有客残貂尚避风。已觉南陬旸谷暗,悬知西塞雪庐穹。寻梅箬帽履何素,煨芋山炉火自红。独坐书床闲料理,三春云物会昭融。
子静和易巾韵五用韵答之
元·陈栎
月移梅影上窗纱,恰读新篇对月华。和似鹅黄盈盎酒,清于兔褐半瓯茶。金身丈六莲生座,汗脚尺三霜满靴。选佛选官俱是幻,诗名不朽后人誇。
冯子良太守寄惠诗集,有答和致仕诗二首,次韵酬之(其二)
清·刘绎
月明千里印湖滨,久别相思意倍亲。几阅炎凉成故我,为谈兴废念前人。著花树老栽仍旧,续稿诗添境又新。长奉瓣香尊鲁殿,邮筒犹望寄书频。
蝶恋花·烹茶
清·刘琬怀
满汲新泉分碧荈。一径松声,杂得旗枪战。几缕轻烟吹不断。游丝共袅闲庭院。日正长时消午倦。清入诗肠,好句都成串。水厄何须遭客怨。春风小试亭台畔。
儒衣陈其姓工于画牛马鱼一日持六簇为赠以换诗
宋·戴复古
生绢六幅淡墨图,伊人笔端有造化。骅骝汗血捉电光,牯牸倦耕眠草下。陂塘漠漠烟雨后,出水群鱼戏潇洒。细看物物有生意,不比寻常能画者。请君就此三景中,挥毫添我作渔翁。岸头孤石持.....
再用前韵(其二)
宋·袁甫
本是尘中诗兴微,秋风偶折最高枝。诗坛方筑那言去,为我留连百首诗。
梧冈三瑞图为曾主善姑夫题
明·罗钦顺
三凤来何处,飞止梧冈树。冈上梧桐几百年,老枝新叶含春烟。烟消日出天万里,三凤和鸣清俗耳。虞廷文彩何烂然,岐山遗响传周史。灵物由来瑞太平,绝似曾家三弟兄。亚卿迈种皋陶德,两.....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