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写山
抒情
怀古
惜时
地点
岱宗

译文

攀登至绝顶之处,可见海上的太阳熠熠生辉。向下一看,众生平铺在地如蚁如蛭,城中孤影隐约可见。
玉童仙子已不见踪影,云霞飘渺无迹可寻。与丹侣相伴而行,拄杖扶履,步履轻盈。
汉代的石碑上尘土掩盖了千年的字迹,秦代的松树在风中摇曳,发出阵阵呼啸之声。
我想探索那些灵异奇事但已迟来此生,感觉自己愧对此生。

赏析

这首《登岱》是明代诗人谢榛所作,通过对泰山之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对人生哲理的深思。首联“绝顶登攀海日明,下看蚁蛭隐孤城”,以“绝顶”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登山者的壮志凌云,仿佛能触摸到那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而“下看蚁蛭隐孤城”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山之高峻,连远处的城市都显得渺小,如同蚂蚁般隐匿于大地之间,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颔联“玉童不见云霞渺,丹侣相从杖屦轻”,进一步渲染了登山过程中的神秘与轻松。玉童,传说中的仙人,此处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云霞渺茫,暗示了仙境般的景象。丹侣,指修炼丹药的道友,与杖屦轻相呼应,表达了诗人与志同道合者一同攀登时的自在与愉悦。颈联“汉石尘迷千古字,秦松风起半天声”,将视角拉回历史,通过“汉石”和“秦松”这两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意象,展现了时间的流转与历史的厚重。尘封的古碑上,文字被岁月侵蚀,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秦松在风中摇曳,发出悠扬的声音,似乎在与古人对话,传递着不朽的精神力量。尾联“欲探灵异来迟暮,自觉人间负此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在日暮时分,诗人仍未满足,渴望探寻更多未知的灵异之处,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于生命价值的反思。最后一句“自觉人间负此生”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遗憾与感慨,或许是对未能完全领略世间美好而感到惋惜,也可能是对生命短暂的无奈。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登山图景,同时融入了对历史、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谢榛

1219首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谢榛诗文,著有《四溟集》共24卷,一说10卷,《四溟诗话》(亦题《诗家直说》)共4卷。山东临清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著有《四溟集》、《四溟诗话》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