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山
避
乱
三
首
(
其
三
)
青
青
道
边
麦
,
知
是
谁
家
田
。
山
田
固
已
薄
,
榛
石
复
相
连
。
旁
有
破
茅
屋
,
日
入
不
见
烟
。
借
问
旧
居
者
,
闻
乱
已
西
迁
。
平
生
苦
沦
薄
,
对
此
增
慨
然
。
甲
兵
暗
宇
宙
,
谁
能
安
一
廛
。
愁
忧
无
从
诉
,
仰
面
视
苍
天
。
伐
木
南
涧
底
,
双
鹿
过
我
前
。
田园
边塞
战争
写景
写山
情感
忧民
动植物
按照要求格式输出:
田园
边塞
战争
写景抒情
写山景色的
情感抒发
忧国忧民
译文
青青的麦苗在道路边,不知道是谁家的田地。
山里的田地本来就很贫瘠,再加上杂乱的榛子和坚硬的石头相互交错。
旁边有一座破旧的茅屋,太阳落山了却没有看见烟囱冒烟。
向以前住在这里的人打听,听说因战乱已经西迁了。
一生中经历的困苦和艰难已经够多了,看到眼前的景象更加感慨。
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世界,哪里还能找到一片安身之所呢?
内心充满忧愁却无处诉说,只能仰面看着苍天。
在南涧底砍伐树木时,两只鹿从我面前跑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背景下,西山地区农民生活的艰辛与悲凉。诗人通过“青青道边麦”开篇,以自然景象引入对农民劳作的描写,然而“知是谁家田”一句,透露出对土地归属的模糊和不确定感,隐含着战乱导致的流离失所。“山田固已薄,榛石复相连。”描述了山地耕作的艰难,以及环境的恶劣,进一步渲染了农民生活的困苦。接着,“旁有破茅屋,日入不见烟。”通过描绘破败的茅屋和夜晚不见炊烟的情景,直观地展现了战乱中人民生活的凄惨和无助。“借问旧居者,闻乱已西迁。”诗人通过询问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因战乱被迫迁移的事实,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个体生活的影响。接下来的“平生苦沦薄,对此增慨然。”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感慨。“甲兵暗宇宙,谁能安一廛。”将战争的阴影比作笼罩天地的甲兵,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普遍性,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最后,“愁忧无从诉,仰面视苍天。”则表现了诗人面对无法言说的愁苦,只能向苍天倾诉,体现了个人在大环境下无力改变命运的无奈和悲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乱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以及诗人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和同情,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
王元粹
33首
初名元亮。弱冠作诗便有高趣。哀宗正大末,为南阳酒官。遭乱,流寓襄阳。后北归,寄食燕中。年四十余卒
猜您喜欢
避寇即事十二首(其八)
宋·左纬
转徙不知处,乱山逢掩扃。断崖飞虺蛰,枯木乱鸦腥。莽苍人烟灭,黄昏鬼火青。夜寒长饮泣,安得壮夫听。
赠薛播州诗(其二)
隋·杨素
两河定宝鼎,八水域神州。函关绝无路,京洛化为丘。漳滏尔连沼,泾渭余别流。生郊满戎马,涉路起风牛。班荆疑莫遇,赠缟竟无由。
至沪偶病(其三)
清·许传霈
传说烽烟近浦东,哀鸿嘹唳梦魂中。流民贫病无生计,谁仗扁舟万里风。
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
清·谭嗣同
春风送客出湖亭,官道迢遥接杳冥。百里平原经雨绿,两行高柳束天青。蛙声鸟语随鞭影,水态山容足性灵。为访瑶池歌舞地,飘零黄竹不堪听。
江上逢史馆李学士
唐·韦庄
前年分袂陕城西,醉凭征轩日欲低。去浪指期鱼必变,出门回首马空嘶。关河自此为征垒,城阙于今陷战鼙。谁谓世途陵是谷,燕来还识旧巢泥。
古歌
汉·两汉乐府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幽居有感
元·曹之谦
閒居仍地僻,门闭草莱深。车马无还往,诗书有讨寻。严霜催岁晚,破屋觉寒侵。计拙烦亲旧,谁能数赐金。
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
隋末唐初·袁朗
朔风动秋草,清跸长安道。长城连不穷,所以隔华戎。规模惟圣作,荷负晓成功。鸟庭已向内,龙荒更凿空。玉关尘卷静,金微路已通。汤征随北怨,舜咏起南风。画野功初立,绥边事云集。朝.....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