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
江
红
·
午
日
昼
静
堂
空
,
真
肠
断
、
今
年
角
黍
。
梁
燕
出
、
将
雏
母
惯
,
吾
何
如
汝
。
叠
起
白
云
蚕
茧
碎
,
泼
残
红
血
榴
花
苦
。
记
前
朝
、
新
麦
荐
春
盘
,
俄
重
午
。
形
共
影
,
萧
然
处
。
书
与
史
,
凄
然
取
。
倘
灵
均
犹
在
,
应
呼
之
语
。
有
恨
泉
台
虚
节
冷
,
无
情
邻
院
传
箫
鼓
。
恼
娇
儿
、
弱
女
镂
蒲
根
,
为
龙
虎
。
节日
端午节
抒情
怀古
写景
夏天
母爱
悼亡
译文
白天静悄悄的厅堂空无一人,真的令人肝肠寸断,今年连端午节的角黍都不见了。
屋梁上的燕子飞出巢穴,因为母燕已经习惯于照顾雏燕了,而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像你一样地保护我自己。
天上的白云如同叠起的蚕茧破碎,夕阳洒下的红色犹如石榴血般的痛苦。
回想起前朝的旧事,新麦子被献上作为春盘,转眼又到了端午节。我和我的影子,静静地相守在一起。
读书和历史书籍,都让我感到凄凉和悲痛。如果屈原还在的话,我应当如何与他交流和倾诉呢?
墓穴中寂静无声,只有寒冷的节日氛围;而邻院却无情地传来箫鼓的声音。
惹恼了娇儿和弱女们,她们在蒲根旁嬉戏玩耍,仿佛要成为龙虎一样。
赏析
这首《满江红·午日》由清代诗人范邃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端午节的氛围,以及对历史人物屈原的怀念。开篇“昼静堂空”,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寂寥的环境,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内心的沉思。接着,“真肠断”三字直接点明了情感的深沉,引人入胜。接下来的“今年角黍”一句,既指出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也暗含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梁燕出、将雏母惯,吾何如汝。”这一句通过对比燕子育雏的自然本能与人类的情感世界,表达了对生命循环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与羡慕。接下来的“叠起白云蚕茧碎,泼残红血榴花苦”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比喻,以白云和蚕茧的破碎,以及石榴花的凋零,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以及情感的苦涩。“记前朝、新麦荐春盘,俄重午。”这句将思绪拉回到过去,回忆起端午节前的场景,新麦制成的春盘,与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时间流逝的感慨。“形共影,萧然处。书与史,凄然取。”这两句通过形影相吊的景象,以及对书籍与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接下来的“倘灵均犹在,应呼之语。”一句,直接指向了屈原,表达了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敬仰和怀念,希望他能理解或回应当下的情感。最后,“有恨泉台虚节冷,无情邻院传箫鼓。”这两句通过对比地下世界的冷漠与人间节日的热闹,进一步深化了对屈原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结尾“恼娇儿、弱女镂蒲根,为龙虎。”则以孩子们在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中欢笑,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传统习俗的喜爱,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深思。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怀念,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时间、情感的深刻思考。
猜您喜欢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宴交代权赣州孙提刑致语口号(其一)
宋·文天祥
麾节东南会一堂,兰亭昨日记流觞。六丝星度银潢影,五綵春浮玉翠香。院柳旧云怀燕语,野华新雨挹虹光。凤池对秉他年事,伫看天街接佩珰。
答河南李士巽题香山寺
唐·韦应物
洛都游宦日,少年携手行。投杯起芳席,总辔振华缨。关塞有佳气,岩开伊水清。攀林憩佛寺,登高望都城。蹉跎二十载,世务各所营。兹赏长在梦,故人安得并。前岁守九江,恩诏赴咸京。因.....
高宗皇帝挽词(其三)
宋·韩彦质
八秩归希有,三灵感具衣。鼎湖龙已远,汾水雁空飞。羽卫愁无色,风云惨不晖。惟馀功与德,千古叹巍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