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
巳
春
日
避
地
山
中
有
询
予
所
自
者
因
赋
二
首
(
其
二
)
故
林
无
日
返
,
烟
莽
任
奔
驰
。
三
十
身
犹
困
,
千
秋
事
可
知
。
梓
材
徒
自
负
,
桂
性
属
人
移
。
蹑
屐
多
穷
路
,
深
惭
伐
木
诗
。
思乡
怀古
写山
深情感
感叹人生境遇
译文
译文:故乡的林地无法日日返回,只能任由烟雾和荒草奔驰。
译文:到了三十岁身体仍然困顿,对千秋的大事又能够了解多少呢?
译文:梓树所做的木材只是自己背负着(指其无用),而桂树之性却可以被人所移栽(指其有可塑性)。
译文:踩着草鞋走在许多穷途末路上,深深感到愧疚于那些砍柴的诗人的境遇。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无奈之情。首句“故林无日返”,直接点明了诗人无法返回故乡的现实,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表的失落感。接着,“烟莽任奔驰”一句,描绘出诗人如同在茫茫烟雾中奔走,找不到归宿的迷茫状态。“三十身犹困”一句,道出了诗人年届三十,却仍处于困境中的无奈与感慨。这里的“三十”不仅指年龄,也暗含着人生阶段的某种象征意义,即正值壮年却未有所成。紧接着的“千秋事可知”,则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历史长河中个人命运渺小的感慨。“梓材徒自负,桂性属人移”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梓材,本指可以用来制作家具的木材,这里比喻诗人的才华;桂性,则借指高尚的品德或才能。这两句意为尽管诗人自认为拥有可贵的才华和品质,但最终却可能被他人所改变或利用,表达了对自身价值被忽视的悲哀。最后,“蹑屐多穷路,深惭伐木诗”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以“蹑屐”(穿着木屐行走)比喻自己的艰难旅程,而“多穷路”则暗示了前路的坎坷与不易。同时,“伐木诗”可能是指古人伐木造屋的诗歌,这里用以象征诗人希望有所作为,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的理想。整句表达的是诗人对自己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深深自责与遗憾。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感慨。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送郑端公
唐·方干
圣主伫知宣室事,岂容才子滞长沙。随珠此去方酬德,赵璧当时误指瑕。骢马将离江浦月,绣衣却照禁中花。应怜寂寞沧洲客,烟汉尘泥相去赊。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