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
亲情
励志

译文

首先要立身行事遵守正道,从奉事父母做起。不论上下都没有怨恨,不对别人做坏事。
孝道没有始终的分别,它伴随在人的身边。如果一个人做到了以上这些,那么他就可以管理百姓了。
用孝道来侍奉君主,不会背离良好的名声。在思考进退时,会尽心尽责,坚守道义就不会有争斗。
纠正和挽救他人的恶行,可以避免灾害的发生。当一个人的孝悌之心达到极致时,便能通达神明。

赏析

《孝经诗二章》由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傅咸所作,此诗旨在弘扬孝道精神,强调孝行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诗中通过“立身行道,始于事亲”开篇,点明了孝道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接下来,“上下无怨,不恶于人”,表达了孝顺之人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与喜爱,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孝无终始,不离其身”一句,强调了孝行应当贯穿始终,成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一时之举。接着,“三者备矣,以临其民”,指出若能具备孝、忠、义三种美德,就能更好地治理民众,维护社会秩序。最后,“以孝事君,不离令名”,说明孝顺不仅适用于家庭,也应体现在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上,这样可以赢得良好的声誉。“进思尽忠,义则不争”,进一步阐述了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以忠诚和正义为行事准则,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匡救其恶,灾害不生”,表明孝顺之人能够帮助他人改正错误,从而减少社会上的冲突和不幸。“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则将孝道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认为孝顺不仅是人间的美德,更是与天地相通、与神明相接的精神追求。整首诗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刻地阐述了孝道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