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春天
写花
抒情
情感

译文

青山的意境无穷无尽,连绵不断延伸到牛头山。
再也没有什么能束缚我,真的像是随意出游在山水间。
春天的寺庙花香浓郁,显得格外宁静,野外的池塘边竹林细密,环境幽深。
哪里的黄莺叫声如此清切,持续不断,让我独自一人无法停止聆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青山意不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情感和向往,而"衮衮上牛头"则是具体的行走场景,衮衮形容步履声响,上牛头可能指的是登高望远,寻找心灵的寄托。"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显示了诗人摆脱世俗羁绊,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去体验生活和旅行。在下片中,"花浓春寺静"和"竹细野池幽"是对上牛头寺周围自然环境的描写,给人以清净雅致之感。"何处莺啼切"中的"莺啼"指的是鸟鸣声,诗人在问自己那鸟鸣声来自何方,而"移时独未休"则表明诗人即便是独自一人,也不愿意结束这份宁静和自由。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与大自然合一的理念。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