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

)

写景
山水
夏天
动物
食物
城市
成都

译文

在广阔的风平湖面上,层层叠叠的夏日树木显得格外清凉。
低矮的树枝结出累累果实,茂密的叶子下隐藏着鸟儿筑成的巢穴。
新鲜的鲫鱼切成如银丝般的细片,清香的芹菜做成绿色涧水般的汤羹。
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在船舱底部,仿佛正在越州享用晚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山林风光图。开篇“百顷风潭上,千重夏木清”两句,以宏大的景观开始,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山林中树木繁茂、清新脱俗的特点。“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细腻地刻画了树木与果实间的亲密关系,以及生长在枝头的鸟儿悠然自得的情景。“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两句则通过对水中的鱼和山间的野菜进行描写,展现了大自然中生命力的旺盛。这里,“鲜鲫”指的是新捕捉到的鱼,透露出食材的新鲜;“银丝脍”形容鱼肉细腻如同丝线;“香芹碧涧羹”则是对山间野菜的生长环境和其清新的气息进行描绘。最后,“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两句通过对晚餐时间的推移,表现了游历山林的悠然自得。这里的“翻疑”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性,可能是因为景色迷人或时间感知上的模糊;“柁楼底”则是对隐蔽于树木之下的某个空间的描绘;“晚饭越中行”则意味着在山林间漫步时,不经意间已过了用餐的最佳时刻。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游历中的悠然心境。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敕勒歌
南北朝·无名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送韦处士归省朔方
唐·赵嘏
映柳见行色,故山当落晖。青云知己殁,白首一身归。满袖萧关雨,连沙塞雁飞。到家翻有喜,借取老莱衣。
波光亭
宋·王庭圭
绕亭春水縠纹生,拍岸风微镜面平。日破浪花摇柱础,影浮山翠落檐楹。鱼跳莲叶东西动,月涌金盆表里明。夜久光凝收绿净,冷涵星汉逼人清。
成都使君王季野席上次韵奉呈橹巢初庵云林元素子素诸公
明·虞堪
隐者分湖住,高士云林栖。蒹葭散汀看鸥去,桃花隔屋闻鸡啼。每同杖屦踏春堤,诗筒酒榼前后提。公子风流乃相爱,缕引婵娟生叆叇。纤歌细舞交驩从,翠珰玉佩花茏葱。兰亭之下暮春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