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
怀古
写景
情感
思乡
自然景物
冬天
悼亡

译文

县里的官府中汇聚了才华出众的人们,他们身着柔软的皮衣,骑着快马,不惧冰雪严寒。
在长安的严寒中,有谁独自感到悲伤?杜陵的野老几乎要因寒冷而折损了骨骸。
南山的豆苗因早来的寒冷而荒芜了,青门外的瓜地也因新近的冻裂而无法种植。
乡里的儿童已经长大成人,朝廷中的旧友也因礼仪的断绝而疏远。
自然会抛弃那些与时代不符的人,更何况那些粗疏顽钝、临事不决的人呢?
饥饿使得我卧床不动已达十天之久,破烂的皮衣已经不止百处破旧连结。
你没有看到那日色昏暗的空墙吗?这位老人默默无声,只有泪水如血般流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年诗人在严寒的冬天里,感慨于时光变迁、物是人非以及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的矛盾。诗中通过对比和反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赤县官曹拥材杰,软裘快马当冰雪。”一开篇就描绘了一幅繁华热闹的景象,但随即转向“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这里强烈对比了富贵与贫寒、温暖与严寒,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慨。“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自然界的凋敝与破败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凉的情绪。接着,“乡里儿童项领成,朝廷故旧礼数绝。”则是对个人与社会关系断裂的描写,显示出一种时代变迁、人事全非的感伤。“自然弃掷与时异,况乃疏顽临事拙。”诗人自嘲自己不适应新时代,不善于处理现实中的种种矛盾和困境。紧接着,“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则是对个人生活窘迫的描绘,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无奈。最后,“君不见空墙日色晚, 此老无声泪垂血。”以极度悲凉的心情结束了全诗。诗人通过“空墙”、“日色晚”以及“无声泪垂血”的形象,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哀伤和绝望,是对个人生命力衰减与时代冷漠的强烈抗议。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批判。通过对比、反差等修辞手法,诗人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篇充满哲理与情感的杰作。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