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
湿
殿
写景
春天
写花
写雪
宫怨
场景

译文

白天里传来低沉的呼唤声,春日里旗帜簇拥着仪仗队排列得整整齐齐。
退朝后,在花丛中慢慢散去的人群,归院时在柳树旁迷失了方向。
楼阁上的积雪融化,整个城市都湿润了;宫殿中的云气散去,殿宇显得低矮了许多。
避开人群,焚烧谏草(古代大臣向皇帝进谏的文书),骑在马上,心中却如鸡栖息般不安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春日晚出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昼刻传呼浅,春旗簇仗齐。”昼刻指日中时分,传呼是宫中的钟声,此处暗示时间已经不早,而春旗簇仗齐则形象地描绘了春天花开的繁盛景色。“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官员在参加完朝会后,在花丛中漫步,回到家中却在庭院中的柳树旁徘徊不前,这两句表达了一种闲适自得的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享受和赞美。“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这里的“楼雪”可能指的是屋顶积聚的尘土或者是由于潮气蒸发而形成的类似雪花的现象,而“宫云去殿低”则描绘了一种皇家建筑在云雾中的朦胧景象。最后两句,“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诗人表达了想要逃离尘世纷扰,找到一处静谧之地的愿望。焚谏草可能是指古代一种巫术仪式,而“骑马欲鸡栖”则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急切寻找安身之所的情状。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色的细致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享受和逃离世俗纷争的心境。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江神子/江城子(其二)和人韵
宋·辛弃疾
梨花著雨晚来晴。月胧明。泪纵横。绣阁香浓,深锁凤箫声。未必人知春意思,还独自,绕花行。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写尽胸中,磈磊未全平。却与平章珠玉价,看醉里,锦囊倾.....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次韵和康丈真率之集
宋·林季仲
行步敧危老病身,胜游那敢厕荀陈。试思珠履三千客,何似风雩六七人。雪意迟疑终未决,诗筒来往莫辞频。晓窗新得东君讯,已放梅梢一点春。
抛球乐
宋·柳永
晓来天气浓淡,微雨轻洒。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艳杏暖、妆脸匀开,弱柳困、宫腰低亚。是处丽质盈盈,巧笑嬉嬉,争簇秋千架。戏彩球罗绶,金鸡芥羽,少年驰骋,芳郊.....
金陵览旧
明·蒋山卿
小饮东山忆谢公,傲然携妓醉春风。即今桃李花间月,照入游人尊酒中。
绛都春·己未立春,珠院听歌,同东篱诸子
清末近现代初·陈洵
烘炉润鼓。渐春到镜奁,明珠先曙。汉苑洞箫,初试东风,流莺语。吟壶曾结神仙侣。共欢夕、梅边尊俎。岁华依约,红裁翠剪,彩花钗股。休负。双鬟为识,乍回首最在、骄尘红雾。蘸语夜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