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
义
寺
送
王
少
尹
赴
成
都
苒
苒
谷
中
寺
,
娟
娟
林
表
峰
。
阑
干
上
处
远
,
结
构
坐
来
重
。
骑
马
行
春
径
,
衣
冠
起
晚
钟
。
云
门
青
寂
寂
,
此
别
惜
相
从
。
写景
地点
离别
送别
译文
苒苒的谷中寺庙,娟娟的林表山峰。
阑干高耸立于远处,建筑厚重地坐落。
骑马行走在春日的路上,衣冠楚楚的人被晚钟唤醒。
云门之上的天空寂静无声,我们即将分别,彼此都感到惋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古寺春日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事活动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惜别之情。"苒苒谷中寺,娟娟林表峰。"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山谷寺庙景色,"苒苒"和"娟娟"都是形容词,用来形容谷中的寺庙和林间的山峰,给人一种柔美、连绵不绝的感觉。"阑干上处远,结构坐来重。" 这两句则转向了建筑物,"阑干"指的是栏杆或长廊,"上处远"表明这些建筑与远方相连,给人一种开阔的视野;"结构"是寺庙建筑的精细构造,而"坐来重"则强调了这种构造的宏伟和庄严。"骑马行春径,衣冠起晚钟。" 这两句转向了人物活动,"骑马行春径"描绘了一位策马而行的旅人在春天的小路上前进的情景,而"衣冠起晚钟"则是说这位旅人到了傍晚时分,被寺庙里的钟声唤醒,这里"衣冠"指的是旅人的装束。"云门青寂寂, 此别惜相从。"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友人不舍的离别之情,"云门"指的是寺庙的大门,而"青寂寂"形容了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此别"是说这次告别,而"惜相从"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与友人同行的时光珍惜不舍。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既展现了诗人的艺术造诣,也传递了一种淡远而深长的情感。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