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动物
白鱼
咏物
黄甘
边塞
记事
即事

译文

远方的群山环绕下,有一座孤草亭矗立。江面上的风浪翻涌,天空又阴又沉。
一对白鱼在水中自由游动,不受鱼钩的诱惑;而那三寸长的黄柑果,依然保持着它的青翠。
身体多病的马卿恐怕时日无多,而身处困境的阮籍又何时能清醒?
我还没听说谁用金甲披身勇赴沙场,秦川大地上的流水汇聚成了浊泾河,令人痛心断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孤寂的山水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天畔群山孤草亭"一句设定了整体的氛围,给人以辽阔而寂静的感觉。紧接着"江中风浪雨冥冥"则增添了一份动荡与深远,显示出自然界的力量和广阔。接下来的"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犹自青"两句,通过对鱼儿自由游弋和草木顽强生长的描绘,隐喻着诗人对于自由生活和坚韧不拔精神状态的向往。然而,随后的"多病马卿无日起,穷途阮籍几时醒"则转而表达了诗人的身心困顿与国事之忧。"未闻细柳散金甲"一句似乎在提醒着历史上的某些往事,而"肠断秦川流浊泾"则直接点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这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与人类社会困境的深刻感悟。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杜甫山水田园诗派风格的一个典型体现。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敕勒歌
南北朝·无名氏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送韦处士归省朔方
唐·赵嘏
映柳见行色,故山当落晖。青云知己殁,白首一身归。满袖萧关雨,连沙塞雁飞。到家翻有喜,借取老莱衣。
雪中登楼望湖上诸作(其七)
明·刘泰
白战诗成砚己冰,案头饥鼠乱窥灯。支离瘦影跏趺坐,好是人间戴发僧。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辽城望月
隋末唐初·李世民
玄兔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九都,停观妖氛灭。
春日赴独石口作
清·狄觐光
沙卷黄云赴朔边,冰开已过好春天。地犹残雪空三月,人与落花又一年。村户旧巢迟燕到,关山新草尽驼眠。入都多少间儿女,指点风光笑欲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