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
春天写景
怀古抒情
赠别友人
赞颂友人
写病中生活
读书
病中感悟

译文

1、我虽然年老才微,但仍虚名在外,在江湖上度过春天。
2、因病服药让我无心作诗,但枝头盛开的鲜花映入眼帘,灵感却随之涌现。
3、如同普通的燕子,虽有缺陷但仍可体验星辰坠落之美,自己得到珍宝如夜空中的明珠,更觉其明亮。
4、在风浪翻涌的乔口橘洲,我急忙系好船帆,不吝惜片刻的航程。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年老体弱、病中感慨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与热爱。"才微岁老尚虚名,卧病江湖春复生。"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的自我评估,他觉得自己的文学才能已经减退,但年纪已高却依然有名声,这种矛盾的心情在病中更为明显。同时,春天的到来让大自然得以更新,而诗人也在这种季节感受中寻找精神上的复苏。"药裹关心诗总废,花枝照眼句还成。"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体抱恙、服药无效,但他的诗意和创作欲望依旧不减。在他看来,即便是病中,他也能从周围的景物中汲取灵感,写出好的诗句。"只同燕石能星陨,自得隋珠觉夜明。"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与世隔绝,与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共鸣的思想。他通过比较自己与古代名物(如燕子石、隋珠),强调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清晰而深远的。最后两句 "乔口橘洲风浪促,系帆何惜片时程。" 则写出了诗人面对生命中的困境和疾病,依然不愿放弃追求,他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珍惜每一段时间,不让它白白流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自我审视,展现了杜甫晚年那种对文学、生活与自然深切感悟的哲理。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