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
西
思乡
情感
离别
秋天
农事
伤时
写家书

译文

去信依靠游子传递,回信则是家书附带。
今日得知了你的消息,我在异乡暂且安身。
听说熊儿还好,骏马你最疼爱。
年老漂泊孤独至极,感叹时局变迁,相聚机会稀疏。
两鬓斑白接近晚年,我侍奉在皇帝身边。
京城弥漫着邪恶气息,西郊则刚降下白露。
秋风吹过,大雁南飞,秋雨让池塘水生鱼。
深山里的农事无人问津,我怀念那时扛锄劳作的日子。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表达了诗人收到家书后的一系列情感体验和生活状况。诗中“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两句表明诗人通过旅行者或其他途径寄送和接收家中的消息,这在当时通信不便的背景下,是一件不易的事情。“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则透露出诗人对远方家人的思念和关心。接着,诗人提到家中亲人“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表达了他对孩子们的爱惜之情。“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因长时间与家人分离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随后,“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可能是在描绘朝廷中的某些场景,或者是借用古代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情绪。“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两句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秋意,北阙(宫殿)上的妖氛可能象征着政治上的不祥之兆,而西郊的白露则给人以清晨的宁静和纯净。“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继续强化了秋天的意境,同时也隐含了一种对自然界中生命循环的观察与感悟。最后,“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则表明在诗人心中,虽然家书带来了温暖,但现实生活中的劳作和责任仍需面对。整首诗通过对家庭、自然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情感世界和他对于家庭与社会责任的深刻体会。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江汉
明·蒋主孝
江汉同流接混茫,萧萧芦荻雁南翔。姓名不到公卿府,泉石喜游君子乡。青眼昔年羞阮籍,白头今日老冯唐。思乡怀古浑閒事,酾酒椎牛兴自长。
鹦鹉曲·忆难鸣山旧游
元·冯子振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德州舟中遇李户部两山北上别后却寄二首(其二)
明·于慎行
君登兰省去,予汎镜湖归。两桨还相背,双星竟不违。心期鸥作侣,生事薜为衣。只有空山梦,愁时少雁飞。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