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竿
边塞
写景
情感
思乡
战争
季节
秋节
山水
写山
写水
怀古
抒情感秋

译文

细小的泉水混杂着薄冰,湿滑的栈道在低洼处延伸。
尽管路途艰辛,我们仍不顾一切地前行,只为抓住这短暂的日光。
石门被厚厚的雪云封锁,古老的城镇四周山峰聚拢。
傍晚时分,旗帜上的颜色变得暗淡,风声水声如同刀剑摩擦般刺耳。
敌人的骑兵集结在成皋,我们的防范措施怎能及时应对。
唉,戍守远方的人儿,在寒冷的夜晚只能独自哭泣。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风光与士兵戍守图景。开篇“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两句,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刻画,展现了严寒的冬日景象,以及路途的湿滑,营造出一种艰难跋涉的情景。紧接着,“不辞辛苦行,迫此短景急”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急切盼望之情。这里的“短景”可能指的是边塞的短暂风光,或是指生命中的短暂时刻,表现出一种对时间紧迫感的体验。“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两句,则描绘了一个被大自然所围绕、被历史所沉淀的小镇图景。"旌竿暮惨澹,风水白刃涩"继续强化了边塞的荒凉与严酷,以及时间流逝带来的沧桑感。“胡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则是对外来侵略威胁的描写和边防重任之感。最后,“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一句,则直接表达了对远在边塞守卫的人们深夜孤独、寒冷与悲凉情绪的同情。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士兵生活状态的细腻描写,展示了一种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孤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危的关切,以及对守边将士的深刻同情。

杜甫

1462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