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颂
一
一
二
首
(
其
二
十
一
)
了
知
一
,
万
事
毕
,
释
迦
弥
勒
欣
今
日
。
但
得
心
安
是
处
安
,
无
灾
无
难
无
今
昔
。
要
知
佛
法
根
源
,
记
取
五
月
初
一
。
哲理
写心
记节
夏初
译文
翻译为:只要明了领悟了一个真理,世间所有的事情都能顺利完成。释迦牟尼和弥勒佛在今天一定会感到高兴。
翻译为:只要能让自己心安,在哪里都是安稳的。不会有灾难和困难,过去和现在都不会再让人烦恼。
翻译为:要知道佛法的根本来源,就要记住五月初一这一天。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佛教中关于解脱与内心的平和之教义。诗人通过“了知一,万事毕”这一开篇,强调了对宇宙真理的领悟能够解决一切问题,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解脱。接着,“释迦弥勒欣今日”,借用了两位佛教中的重要人物——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表达了对当下时刻的喜悦与珍惜,暗示了通过修行可以达到内心的满足与快乐。“但得心安是处安,无灾无难无今昔”这两句更是点睛之笔,强调内心的安定才是真正的安乐所在,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只要内心平静,就能无灾无难,不受时间限制。这种思想与佛教中追求内心清净、超越物质世界束缚的理念相契合。最后,“要知佛法根源,记取五月初一”则提醒读者,要深入了解佛法的真谛,记住佛法的起点和核心价值。这里可能暗含着对佛法实践和传承的重视,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佛法,寻找内心的真正安宁。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阐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即通过内心的修行达到解脱与平和,强调了内心的平静是超越一切外在困扰的关键。
猜您喜欢
集字联
清·何绍基
爱道天开文府贵;无心月到画堂深。
拟《谢康乐维摩经十譬赞》八首(其二)
清·释敬安
晴虚本无翳,阳焰何由生。扰扰宁暂住,渴鹿徒驰情。真空任起灭,明性无减增。智者鉴其微,元同一见精。性内相表状,非焰安知火。新新相推移,荧荧非问我。如何滞著人,终岁迷因果。
玄珠歌(其八)
唐·张果
元真散走不能扃,积毒纵横坏百灵。豁尽玄珠无上宝,醉中生死几时醒。
集字联
清·何绍基
与其过纵何如谨;到得能成自会明。
吾与吟(其七)
明·顾允成
箪瓢疏水意何如,乐在其中境转舒。古人冷淡今人笑,漫被浮云点太虚。
再用南伯韵(其二)
宋·郭印
纷纷愚痴儿,开眼却如睡。况于世法中,而能了出世。接舆本非狂,阮籍未为醉。知命百无忧,馀生任废置。
丙寅九月二十八日作来年将告老
宋·辛弃疾
渐识空虚不二门,扫除诸幻绝根尘。此心自拟终成佛,许事从今只任真。有我故应还起灭,无求何自别冤亲。西山病叟支离甚,欲向君王乞此身。
见物便见心
宋·张伯端
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