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颂
一
一
二
首
(
其
一
○
八
)
归
根
得
旨
复
何
论
,
洞
口
秦
人
半
掩
门
。
花
落
已
随
流
水
远
,
空
留
羃
羃
野
云
屯
。
写景
抒情
花落
哲理
秋景
洞中景致
落花
流水
自然景象
译文
回到根本之处才能领悟真意,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山洞口的秦人居住地半掩着门扉。
花瓣飘落已经随着流水远去,只剩下重重叠叠的野云在聚集。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清远所作的《偈颂一一二首(其一○八)》中的第一零八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隐逸与超脱的景象,通过自然界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句“归根得旨复何论”,以“归根”为喻,暗示着人生的最终归宿和追求的真理。这里的“旨”指的是道义、真理或目标,诗人似乎在说,无论追求什么,最终回到本源,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就是最高的境界,无需再多言。次句“洞口秦人半掩门”,运用了历史典故,秦人指古代的隐士,这里借指那些寻求内心宁静的人。洞口象征着心灵的深处,半掩的门则暗示着一种半开半闭的状态,既保留了内心的私密,也留出了对外界的一丝开放。这句诗描绘了一种既与世隔绝又不完全封闭的生活状态,体现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我心灵世界的探索。后两句“花落已随流水远,空留羃羃野云屯”,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隐逸与超脱的主题。花落象征着生命的流逝和自然界的循环,随流水远去,寓意着一切终将逝去,无法挽留。而“空留羃羃野云屯”则描绘了一片辽阔的云海,云海的聚散无常,象征着世事的无常和人生的变幻莫测。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内心世界平静与自由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隐逸生活和内心世界平静自由的向往。诗中蕴含的超脱与智慧,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引发对自身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思考。
猜您喜欢
闺词十二首(其十二)
明·张元凯
皓魄不常圆,一月圆一夕。明夕倏已亏,天道无停息。人事徒可怜。一亏不复圆。娟娟芙蓉花,弃置秋江边。
泊云安下大风骤雨作柏梁体一篇
宋·邵博
晴空赤日飞丹霞,扁舟春热汗且呀。寒温之候无乃差,朝犹挟纩莫著纱。祝融暴横势莫加,骤将炎赫移韶华。东皇游冶穷豪奢,未终节序还其家。忽惊猛吹扬白沙,烟云四起相邀遮。空中轣辘鸣.....
垂钓
清·爱新觉罗·弘历
富春以钓隐,磻溪以钓显。亦各适其适,何繫竿与线。跂石临澄渚,秋水泠然善。垂丝致喁嘬,岂为烹鬵甗。隐显非我为,潜跃任彼转。渺瀰眄烟波,兴正复不浅。
凭阑
明·刘荣嗣
高楼秋气正萧森,罢酒凭阑且独吟。何处吹箫催暮雨,有人孤策倚荒林。癖如米芾差存石,懒似嵇康并废琴。早已投閒吾计得,入山何必更求深。
次韵逊敏斋主人落花四首(其三)
清末近现代初·陈宝琛
生灭元知色是空,可堪倾国付东风。唤醒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网虫。雨里罗衾寒不耐,春阑金缕曲初终。返生香岂人间有,除奏通明问碧翁!
赵湖州东园杂咏和人韵·宾日
宋·陈文蔚
著眼高时四海空,何须服日脸霞红。清朝坐对升旸谷,万里云烟在古风。
江馆秋思因成自勉
唐·李中
江边候馆幽,汀鸟暝烟收。客思虽悲月,诗魔又爱秋。声名都是幻,穷达未能忧。散逸怜渔父,波中漾小舟。
奉和悲秋应令诗
南北朝·萧悫
秋天拟文学,秋水擅庄蒙。草湿蒹葭露,波卷洞庭风。便坐翻桑叶,长坂歇兰丛。檐喧犹有燕,陂静未来鸿。蝉噪闻疑断,池清映似空。刘安悲落木,曹植叹征蓬。重明岂凝滞,无累在渊冲。随.....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