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
咏
和
湘
东
王
诗
三
首
(
其
二
)
寒
闺
诗
别
后
春
池
异
,
荷
尽
欲
生
冰
。
箱
中
剪
刀
冷
,
台
上
面
脂
凝
。
纤
腰
转
无
力
,
寒
衣
恐
不
胜
。
闺怨
冬天
情感
离别
译文
分别之后,春天的池水已经变得不同,荷花凋零,池水几乎要结成冰了。
箱子里的剪刀显得冷清清的,梳妆台上的面脂也凝结了。
她的细腰似乎变得无力,我担心她单薄的寒衣无法抵御寒风的侵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寒冷冬季中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通过“荷尽欲生冰”这一句,诗人巧妙地将夏日生机勃勃的荷塘景象与冬日的萧瑟对比,暗示了季节更迭带来的变化,同时也隐喻着女子青春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箱中剪刀冷”,剪刀的冰冷不仅反映了外界环境的寒冷,也可能是女子心境的写照,她或许正沉浸在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中,或是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中,剪刀的冷意成为一种象征,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台上面脂凝”,面脂的凝固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女子青春的消逝。脂粉是古代女子用来妆扮自己的物品,凝固的脂粉暗示着女子不再年轻,岁月的痕迹在她的脸上留下了印记。“纤腰转无力,寒衣恐不胜”,这两句直接描绘了女子身体的变化。纤细的腰肢因寒冷而感到无力,寒衣可能过于厚重,让她感到不适。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女子在寒冷天气中的身体反应,也暗示了她内心的脆弱和对生活变化的敏感。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在寒冷冬季中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既有对外界环境的客观描述,也有对个人感受的深刻揭示,体现了诗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同情。
刘缓
12首
风流倜傥,名高一府。为湘东王萧绎中录事。时西府盛集文学之士,而缓居首,常云:“不须名位,所须衣食。不用身后之誉,唯重目前知见。”后随湘东王至江州,卒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贺李鸿章六十寿联
清·郭柏荫
为四海苍生,祝南极寿星不老;有六旬莱子,知北堂爱日方长。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安公子(其二)
宋·柳永
梦觉清宵半。悄然屈指听银箭。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任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秋夜怀云崖禅友
清·释敬安
云外佳期才一晤,人间小别又三秋。谁知夜静溪声里,明月怀君独倚楼。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