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
地点
延州
季子庙
写景
行经
地绝遗金路
松悲悬剑枝
野藤侵沸井
山雨湿苔碑
抒情
别有观风处
乐奏无人知
怀古
传芳世祀移
情感
怀古之情
孤独之情
山水
山雨(写山)

译文

1、延州地势高远,名望广传,世代的祭祀也在这里进行着迁徙。
2、这里地处偏远,仿佛遗世独立,没有了通往富贵的道路。只有松树悲鸣,高悬的剑也映照在树枝上。
3、野外的藤蔓爬上了沸腾的井口,山雨淋湿了长满青苔的石碑。
4、这里别有一番景色,可以观赏风土人情。然而,尽管有美妙的音乐演奏,却无人知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季子庙的荒凉与历史的变迁,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淡淡的哀愁。首联“延州高让远,传芳世祀移”,以延州的地理位置之高远,象征着季子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而“传芳世祀移”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传统文化在岁月的洗礼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颔联“地绝遗金路,松悲悬剑枝”,通过“地绝遗金路”描绘出季子庙所在之地的荒凉与寂寞,仿佛连过往的辉煌都已消失无踪;“松悲悬剑枝”则以松树的悲鸣和悬剑枝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庙宇的凄清氛围,同时也暗含了对季子精神的怀念与敬仰。颈联“野藤侵沸井,山雨湿苔碑”,以野藤攀爬沸井、山雨打湿苔碑的自然景象,象征着时间的无情与历史的痕迹被自然侵蚀,同时也反映了季子庙在自然界的融入与消逝。尾联“别有观风处,乐奏无人知”,表达了诗人对于季子庙独特风貌的发现,以及对这里曾经的繁华与音乐的赞叹,但遗憾的是,这些美好似乎已无人知晓,流露出一种深深的遗憾与惋惜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季子庙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变迁,以及诗人对过去辉煌的追忆与对现状的感慨,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张正见

94首
张正见,(?——约575年)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人。生年不详,卒于陈宣帝太建中。年四十九岁,代表作有《明君词》、《湓城》等。好学有清才。梁武帝太清初,射策高第,除邵陵王国左常侍。元帝立,迁彭泽令。入陈,累迁通直散骑侍郎。宣帝太建中卒,年四十九。善五言诗。明人辑有《张散骑集》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