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法
颂
僧
统
号
求
法
,
乃
见
出
家
心
。
未
审
以
何
求
,
为
求
便
等
法
。
了
知
求
即
法
,
无
复
更
他
求
。
将
求
求
佛
法
,
何
不
自
求
求
。
哲理
写心境
抒情兼哲理
译文
1、僧人统称为求法者,这显现了他们出家的心愿。
2、(他们)没有仔细考虑用什么方法去求,只是为求得佛法等一切法门。
3、了解到了求法就是佛法,就不再有其他的追求。
4、若要求得佛法,何不从自身去寻求呢?
赏析
这首诗《求法颂》由宋代的释元照所作,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求法”的本质与实践。诗中以僧统追求佛法为主线,层层递进地揭示了“求”与“法”的内在联系。首句“僧统号求法”,开篇点题,直接引入主题——僧统以其“求法”的称号,展现了其出家修行的决心和对佛法的渴求。接下来,“乃见出家心”,进一步说明了僧统不仅在行动上追求佛法,更在内心深处有着坚定的出家意愿。“未审以何求,为求便等法。”这一句提出了疑问,引人思考:在追求佛法的过程中,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求?是追求外在的法典条文,还是追求内在的法理真谛?这不仅是对僧统个人的提问,也是对所有寻求佛法者的一种启示。“了知求即法,无复更他求。”诗人在此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求法”,其实就是在求取法本身,即追求法理的内在理解与实践,而非仅仅停留在形式或外在的获取上。因此,对于寻求佛法的人来说,无需再寻求其他,因为法就在心中,就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最后,“将求求佛法,何不自求求。”诗人以反问的方式,鼓励人们主动去探索、去实践,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或依赖他人给予。这不仅是对僧统的建议,也是对所有读者的启发,强调了自我探索、自我求索的重要性。整首诗通过问答式的对话结构,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佛教中“求法”的真谛,既体现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也蕴含了对人生智慧的深刻洞察。
猜您喜欢
清贫
元·王景贤
错骑黄鹤出烟萝,借得容身燕一窝。仁义中天行日月,是非平地起风波。黄齑有味轻红脍,紫绶无功愧绿蓑。金坞铜山招祸败,清贫两字值钱多。
玉瓶
明·梁以壮
瓦砾非所贵,无暇彻底澄。爱花添洁水,当座见良朋。气煖宜幽独,心虚入夜灯。在山犹自抱,器汝亦何凭。
捣练子
元·侯善渊
真藏假,假藏真。释然独体绝疏亲。混元中,无我人。神通道,道通神。澄澄虚璧若冰轮。辗天河,出六尘。
偈颂七十一首(其一)
宋·释了惠
投胎不著,一错百错。周行七步惹尘埃,直至如今抖不落。抖不落,定慧只得将错就错。
端居写兴
宋·李龏
地偏双耳静,心近古无怀。扫壁书秋梦,听钟辨午斋。贫疏亲骨肉,老病瘦形骸。欲买刘伶锸,教童死即埋。
偈五十三首(其五十一)
宋·释克勤
一向孤峰独宿,目视云霄。虽则不埋没宗风,无乃太高生。一向十字路口,土面灰头,利物应机。虽则埋没自己,无乃太屈辱生。况明悟之士,顶门具眼,肘后有符。出没卷舒,得大自在。动若.....
偈颂四首(其一)
宋·释了朴
清白传家,赤穷到骨。心似寒灰,口如木突。纵有些儿葛藤,尽机也拈不出。凭何接待方来,聊与一掴一咄。
次韵吉老十小诗(其七)
宋·黄庭坚
斲鼻昔常尔,绝弦知者稀。无人与争长,惟有钓鱼矶。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