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
西
簿
怀古
抒情
写物
赞美
读书
怀旧

译文

荥阳已经老去,砚台双双埋在土中,即使被岁月侵蚀,颜色依旧没有改变。
讲堂上忽然发现了这奇特的建筑,人们珍视其题名,世人都争相羡慕。
追溯其渊源,仿佛来自遥远的江村,三绝的风流才情在这里得到传承。
一生与万石君为邻,割得虢州东坑的一片地方。
当年在西署任职时写下的酸涩文字,已经历尽风霜化作云霞般美丽的篇章。
后来被派往天南边陲任一官职,但那地方仍然比被贬至台州的遭遇要好。
在处理文书事务之余,在鞭子与朴素之间度过,如同千只兔子在霜中饱食后追逐飞电般的生活。
归来时带着石叟陪伴我征桡,卧看烟岚从晴朗的案牍上浮现。
可惜在词场上竟然疏忽了这里,百年之后仍受到祝融的谴责。
灵物终需鬼神来保护,留下它就像留下一瓣馨香。
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民族中,这里都被珍视并记载下来,像盛器一样被保护着。
特别是对于骨肉相连的我们来说,即使是一点余烬也要拾起并珍藏起来。
我摩挲着这首诗创作了一首歌来记载其始终,改创了新的规定以回归旧有的观点。
这片地方的恩泽润湿了亭畔的半生岁月,光辉映照在阁中的两位老人脸上。
这首诗是伯孙记述祖德的作品,并非像彦猷那样为了招揽客人而作。
我曾经落下船帆来到这里造访其窝所,俯仰之间拂拭着它并发出长叹。
人生的学业需要相互砥砺和磨合,正是在这种接续的凄凉中显现出来。
书带草生长茂盛,墨池中的云气现在也变得华丽绚烂。
荥阳已经遥远而高州却很接近,这两座砚台窝中的故事是相互关联的。

赏析

这首清代叶燕的《二砚窝歌》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通过对两方砚台的描绘,寄寓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首句“荥阳老死埋双砚,蚀尽土花色不变”,写出了砚台的古老与坚贞,即使岁月流转,砚身的色泽依旧如初。接下来的诗句“讲堂卜筑忽吐奇,珍重题名世争羡”则暗示了砚台曾见证过学术的繁荣和学者的荣耀。诗人追溯砚台的渊源,将其与历史人物相连,“渊源近溯幻江村,三绝风流承一线”,强调了砚台承载的文化传承。随后,诗人提及与万石君的交往,以及砚台在不同官员手中的经历,展现了砚台的历练与价值。“当年西署供酸磨,风霜驱作云霞缦”描绘了砚台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而“后来一麾天南陲,犹胜司户台州窜”则表达了对主人仕途变迁的感慨。诗人感叹砚台虽被闲置,但仍能带来精神慰藉,“簿书无事鞭朴间,千兔饱霜逐飞电”。最后,诗人感慨砚台的命运变迁,虽遭冷落但仍被珍视,“灵物终须鬼神护,留作云仍香一瓣”。他将砚台视为家族的传承,表达出对文化延续的重视。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砚台这一小小的载体,揭示了人生的沧桑与文化的延续。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次韵郑盱眙见寄并简其甥刘君
宋·陆游
衣上空嗟京洛尘,故交半作白头新。众中初得见吾子,东观已疑无若人。仗马极知非久斥,沙鸥要是孰能驯。两章英妙同时到,赵壹囊中却未贫。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怀刘京叔
元·曹之谦
奕世金兰契,于今只有君。英才殊落落,馀子漫纷纷。一别几春草,相思空暮云。何时展良觌,把酒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