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宿
边塞
战争
抒情
思乡
山水
记事

译文

译文:眼前有成千上万的船只随着浪花前进,船上的离别者都感慨着没有家可归。
译文: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们登上祭坛,心中思念着像王剪一样的英雄;同时,他们也怀念着古代的名文,如李华的篇章。
译文:军队行进到八公山时,草木都似乎在怀疑他们的到来;他们携带的粮草在行进千里时,有时会像泥沙一样被抛弃在路上。
译文:被束缚在此地的我依靠的是中央的黄檄(可能是指一种命令或文书),在细柳繁茂的深营中,自然地禁止了喧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里的一幅战乱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追忆。首句“眼底千艘逐浪花”,描绘了战船在波涛中穿梭的场景,既展现了战争的规模宏大,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接着,“离篷相率叹无家”一句,通过士兵们离开家园、四处漂泊的场景,表达了战争给个人带来的痛苦和无奈。“登坛宿将思王剪,吊古名文忆李华”两句,诗人借古喻今,通过提及历史上的军事将领王翦和文学家李华,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同时也暗含了对当前战事的反思。“兵到八公疑草木,糈行千里掷泥沙”描绘了战争的恐怖氛围,士兵们仿佛连草木都感到畏惧,粮食的运输更是艰难,泥沙飞扬,形象地展示了战争的破坏力和混乱状态。最后,“羁栖赖有中黄檄,细柳深营自禁哗”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即使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也有人在努力维持秩序,如同汉武帝时的中黄门,以及汉景帝时的细柳营,这些象征着希望与秩序的力量。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反映了战争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同时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历史的追忆。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
送韦处士归省朔方
唐·赵嘏
映柳见行色,故山当落晖。青云知己殁,白首一身归。满袖萧关雨,连沙塞雁飞。到家翻有喜,借取老莱衣。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