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络
索
(
其
一
)
送
临
淄
相
公
都
人
未
逐
风
云
散
。
愿
留
离
宴
。
不
须
多
爱
洛
城
春
,
黄
花
讶
、
归
来
晚
。
叶
落
灞
陵
如
剪
。
泪
沾
歌
扇
。
无
由
重
肯
日
边
来
,
上
马
便
、
长
安
远
。
送别
情感
思乡
写景
抒情
秋节
赞美
城市
译文
城中的人们还未随着风云消散离去。我愿意留下参加这离别的宴会。
不需要过多地留恋洛阳的春天,花黄得让人惊叹,归来已晚。叶子落在灞陵如剪,剪出凄凉之景。
泪水沾湿了歌唱的扇子。没有机会再次来到日边(可能指的是某个地方或美好的日子),就上马离去,长安已经远去。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张先的《一络索·送临淄相公》,是一首送别之作。从鉴赏角度来看,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离别的不舍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都人未逐风云散”一句,通过描写都城中的人们尚未随着风云四散,表达了一种稳重与留恋。紧接着,“愿留离宴”直接流露出诗人希望能留住这短暂的离别宴席,不愿意让美好时光轻易流逝。“不须多爱洛城春,黄花讶、归来晚”两句,则通过对洛阳城春色的不必过度留恋,以及黄花即将凋零,提醒诗人及朋友回归的时间已经不早,从而加深了离别的情感。“叶落灞陵如剪。泪沾歌扇”这两句,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将秋天树叶纷飞如同被剪下的景象,和诗人眼中的泪水沾湿歌扇的情形相结合,表达了深沉的离愁。最后,“无由重肯日边来,上马便、长安远”两句,更是将离别之痛推向高潮。诗人感慨万千,无从再次承诺何时能到日边来探访,而一旦上马,心中便觉得长安的距离无比遥远。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真实抒发,构建了一幅离别之美、友谊之深的画面。
张先
191首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