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
漏
子
(
其
三
)
玉
炉
烟
,
红
烛
泪
,
偏
对
画
堂
秋
思
。
眉
翠
薄
,
鬓
云
残
,
夜
长
衾
枕
寒
。
梧
桐
树
,
三
更
雨
,
不
道
离
情
最
苦
。
一
叶
叶
,
一
声
声
,
空
阶
滴
到
明
。
抒情
秋景
离情
梧桐
秋雨
夜晚的凄凉
译文
美玉做的香炉升腾着烟雾,红烛流淌着烛泪,正对着华丽的画堂,引发深深的秋日思绪。
秀眉如翠色般淡薄,鬓发像云彩般零乱,漫漫长夜,被子和枕头都显得格外寒冷。
梧桐树下,半夜的雨声不断,却不知离别之情最为痛苦。
一片片落叶,一声声雨滴,空荡的台阶上,雨声滴答直到天明。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冯延巳的《更漏子·玉炉烟》,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深沉的秋思和离愁。首句“玉炉香”与次句“红烛泪”相呼应,既画出了室内温暖而又有些许哀伤的情景,也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忧郁。第三句“偏对画堂秋思”,则直接指出这种情终是因独坐画堂中所引发的深切秋思。接下来的“眉翠薄,鬓云残”用女性的形象来表达诗人的哀愁与衰败。夜晚的寂静和寒冷,以及“梧桐树,三更雨”的描写,都加强了这种凄凉孤独的情感。最后,“不道离情最苦”直接表述了离别之痛,是夜深人静时尤其难以忍受的心绪。而“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则通过梧桐树叶在清晨露水中滴落的声音,形象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积累。这样的细腻描写,使得整首诗的情绪更加饱满而哀伤。这首词作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与反衬手法,通过室内外景物的对照,以及声音、温度等感觉元素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又细腻的意境。
冯延巳
97首
冯延巳(903年—960年),又作冯延己、冯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有词集《阳春集》传世。在南唐做过宰相,生活过得很优裕、舒适。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辞,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
猜您喜欢
灞陵衰柳
明·王恭
昨夜微霜落灞桥,数行官柳正萧萧。听莺坐处空残叶,系马门前有旧条。色借青娥双晚黛,声随急吹度寒蜩。秦山送别那堪折,应把离情寄玉箫。
题画三首(其二)
明·张宁
松桧阴沈积雨馀,凉飙荐爽入郊墟。小窗孤榻青灯夜,疑是昌黎训阿符。
菩萨蛮·怀蕳塘
清·顾翎
桐阴淡映清于画。湘花瘦傍秋千架。秋月冷蘼芜。绿窗闻鹧鸪。停歌抛玉局。梦破西陵曲。昨夜雨如丝。离情忆柳枝。
清舒山馆对雨(其三)
清·爱新觉罗·弘历
山庄驻跸尚斯须,渐石无劳叹仆夫。今岁秋霖不愁过,还愁关内饱沾无。
秋雨吟
明末清初·方维仪
高楼秋雨时,事事异往昔。骨肉东南居,田畴稻不获。树叶色将变,寒虫语幽石。孤愁多苦心,四顾成萧索。云暗远山峰,独坐苔阶夕。
秋雨(其二)
清·爱新觉罗·弘历
秋■一夜听廉纤,傍晓珠丝尚滴檐。借助有风皆送爽,思量无雨那驱炎。独怜蛩咽声依榻,空负葵倾色映帘。既雨宜晴晴亦好,徂云微露远峰尖。
久不得家信
元末明初·王祎
家乡消息断,屈指已逾年。忧极浑如醉,更深转不眠。梧桐惊夜雨,薏苡怯秋天。浩荡沧洲兴,终期理钓船。
夜与子遹说蜀道因作长句示之
宋·陆游
忆自梁州入剑门,关山无处不消魂。亚松托宿逢秋雨,小柏经行听晓猿。当日只知悲客路,归来终亦老江村。吾儿生晚那知此,聊对青灯与细论。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