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
颂
三
首
(
其
三
)
吾
身
非
我
底
为
情
,
说
著
尘
劳
特
地
惊
。
五
九
尽
时
山
更
好
,
涧
泉
云
鸟
自
春
声
。
写景
自然
山水
春天
抒情
哲理
动物
山
译文
我的身体并不是我所能控制的情感,提及尘世劳烦之事时,内心尤其会受到惊动。
到了农历五月初九结束的时候,山色更加美好,溪流、泉水、云朵和鸟儿的鸣叫,都带着春日的声音,让人心旷神怡。
赏析
这首诗《禅颂三首(其三)》由金代诗人王彧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禅宗思想中对自我认知与自然和谐的深刻洞察。首句“吾身非我底为情”,开篇即点明主题,探讨了个体与自我认知之间的关系。这里的“非我”并非否定自我,而是强调在世俗的纷扰中,人们往往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被外在的欲望和情感所牵绊。这一句以反问的形式,引出对自我本质的反思,触动人心。次句“说著尘劳特地惊”,进一步深化了对世俗烦恼的警醒。尘劳,指的是生活中的种种困扰和忧虑。诗人通过“特地惊”这一表达,强调了当人们真正触及到这些烦恼的本质时,内心的震撼之大。这种震撼不仅仅是对外在事物的惊讶,更是对内心深处自我认知的觉醒。后两句“五九尽时山更好,涧泉云鸟自春声”,则转向自然界的描写,通过景物的描绘来映射心灵的净化。五九,是古代计时的一种方式,此处可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或修行过程的阶段。山更好,意味着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或内心的修炼之后,自然景观变得更加美好,也暗喻了人的心灵在经历磨砺后更加纯净。涧泉、云鸟、春声,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宁静和谐的画面,象征着内在精神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以及心灵的自由与解放。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以及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愿望。它不仅是一首禅诗,更是一首关于人生智慧与心灵成长的启示录。
猜您喜欢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抛球乐
宋·柳永
晓来天气浓淡,微雨轻洒。近清明,风絮巷陌,烟草池塘,尽堪图画。艳杏暖、妆脸匀开,弱柳困、宫腰低亚。是处丽质盈盈,巧笑嬉嬉,争簇秋千架。戏彩球罗绶,金鸡芥羽,少年驰骋,芳郊.....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赠曾一轩
宋·文天祥
磨蝎之宫星见斗,簸之扬之箕有口。昌黎安身坡立命,谤毁平生无不有。我有斗度限所经,适然天尾来临丑。虽非终身事干涉,一年贝锦纷杂糅。吾家禄书成巨编,往往日者迷几先。惟有一轩曾.....
上巳日作
清·爱新觉罗·弘历
良辰南苑畅登临,婉娩青春即渐深。蛾月一痕刚挂汉,莺时几树欲笼阴。悦怀诗境无边富,蓄眼韶光底用寻。猎罢佽飞陈马技,聊徵故事射华林。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