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秋节
怀古
抒情
思乡
山水
惜时
贵阳

译文

眼前的景色并不特别壮观,却让人感慨国家的兴衰变迁,万里秋天的阴云与苍茫的大地相连。
时光如箭,岁月如梭,让我感叹年华易逝,面对广阔的海天,更易触景生情,感到悲伤。
过去我曾扫除经书上的尘埃坐下学习,而今有谁还能登堂入室,与汉代大学者如叔重者(如郑玄、许慎等)一样研究学问呢?
野外的景色与江上的光影相互映照,我的鬓发也斑白。我靠在武乡的祠堂外,静静地享受斜阳的余晖。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郑珍在贵阳所作的《贵阳秋感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人在秋日的贵阳,面对壮丽而又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观,引发了对历史兴衰和人生老去的感慨。首联“无多形胜感兴亡,万里秋阴接点苍”描绘了秋天的阴沉景象与辽阔的自然风光,暗喻历史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诗人站在广阔的天地间,感受到自然界的壮美与人类历史的沧桑,引发出对过往兴衰的深深感慨。颔联“石火年华催老大,海天愁思易悲凉”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感慨。诗人以“石火年华”比喻短暂的人生,感叹时间如白驹过隙,催人老去。同时,面对浩瀚的海天,心中涌起的愁思变得格外沉重,容易让人感到悲凉。颈联“谈经旧扫阳明席,问字谁登叔重堂”则通过追忆古代学者的风范,表达了对知识传承和文化精神的敬仰。阳明席和叔重堂分别指代王阳明和刘向等古代学者的讲学之地,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这些先贤智慧的怀念以及对知识追求的渴望。尾联“野色江光连鬓影,武乡祠外倚斜阳”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诗人站在江边,夕阳西下,江水与天空的色彩映照在他的鬓发上,这一幕既美丽又略带忧伤,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个人生命的终结。武乡祠外倚斜阳,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哀愁的画面,也寄托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思。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敬意。

郑珍

243首
郑珍(1806~1864)清代官员、学者。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治经学、小学,亦工书善画,还是晚清宋诗派作家,其诗风格奇崛,时伤艰涩,与独山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所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郑学录》等。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