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君
以
重
阳
生
日
赠
之
(
其
一
)
陶
公
爱
重
九
,
此
日
向
东
篱
。
好
是
登
高
节
,
欢
闻
堕
地
时
。
黄
花
知
益
寿
,
绿
鬓
恐
成
丝
。
不
惑
君
能
否
,
方
强
学
未
迟
。
节日
秋节
写景
抒情
励箴言
亲情
菊花
注:
译文
陶渊明喜欢重阳节,这一天他向东方走去,来到篱笆边。
这一天是登高节,听到人们欢声笑语,我感到非常开心。
黄色的菊花象征着长寿,但绿色的头发可能会变成白发。
不管你是否已到不惑之年,学习永远都不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对重阳节的喜爱与庆祝,以及对长寿与青春的渴望。陶公,即东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陶侃,以其对重阳节的重视而闻名。诗人通过“此日向东篱”表达了对重阳节的特别情感,将节日与自然美景相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好是登高节,欢闻堕地时”,这两句既赞美了登高这一传统活动带来的欢乐,也暗含了对新生与成长的喜悦。登高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活动,更象征着精神上的超越和对未来的期待。“黄花知益寿,绿鬓恐成丝”,诗人借重阳节的菊花(黄花)寓意长寿,同时担忧岁月流逝会使青丝变白(绿鬓成丝),表达了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以及对长寿的向往。“不惑君能否,方强学未迟”,这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智慧与学习的态度。不惑,意为明白事理,不被迷惑。诗人鼓励人们在适当的时候开始学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愿意,都不算晚。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庆祝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学习和长寿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您喜欢
念奴娇·中秋对月,次李汉老韵三阕(其五)十六岁作
明·夏言
隔岁佳期,向此夜、试把金尊斟绿。据我胡床三弄笛,簌簌桂华零粟。光满璚楼,寒生银瓦,是处神仙屋。虚檐影转,坐夜风动庭竹。露华冷浸衣巾,银潢低泻,倒挂长空瀑。何处萧声惊鹤梦,.....
秋日圆明园即景
清·爱新觉罗·弘历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捲,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除夜客怀
明·浦源
火冷空斋夜掩霜,明朝新岁在殊方。故乡亲老谁相守,独对寒灯泣数行。
闰十五夜携两儿暨诸弟侄同孔聘王苏昌期何景朗李邑生就酌三弟宅分得台字
明·黎淳先
嫦娥何意重相陪,三五清光去复来。对酒自怜鹦鹉杓,听萧犹似凤凰台。咏偕童冠游宁倦,才擅东南美不猜。记得廿年曾此夕,雄心今被鬓毛催。
送肖鹤陈邑侯五首(其三)
明·欧阳建
圭江南下水粼粼,荡涤冈州十载尘。墉隼自潜安用武,釜鱼翻活肯忘恩。霾云飞去山头露,皓月照来天骨真。千古循良应有传,翁乡之后更何人。
十六夜月
宋·刘黻
何处吹来笛一声,长空如水浸江城。中秋有月云偏妒,底事今宵放得明。
中秋无月
明·王越
年年遇着中秋节,活计虽贫强自欢。不似今年贫得甚,倚栏无个月明看。
重阳(其一)
宋·文天祥
飘零万里若为家,一夜西风吹鬓华。祇有新诗题甲子,更无故旧对黄花。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