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湿
写景
节气的
山水
边塞
寒冬
节日的庆祝
情感的表达
读书
学习
战事

译文

“雨霰微微落,农夫喜湿年。”可以翻译为:“细雨霰雪轻轻落下,农民们高兴地迎来了湿润的丰收年。”
“寒生除夕后,暖在大冬前。”这句诗可以解释为:“在除夕之后天气变得寒冷,而在大寒之前就已开始转暖。”
“避世犹无策,书王亦有权。”翻译为:“尽管我尝试避免尘世的纷争但依然没有找到办法,而书写王者的故事也拥有其独特的权力。”
“蒸湘方接战,天肯任投鞭。”这句诗可以理解为:“在蒸湘之地正在进行战斗,上天愿意任由我们投鞭决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首句“雨霰微微落”,细腻地刻画了初春细雨夹杂着小冰粒轻轻飘落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接着,“农夫喜湿年”一句,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农民的喜悦心情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丰收的期待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寒生除夕后,暖在大冬前。”这两句通过时间的转换,展现了季节的更替,从寒冷的除夕之夜过渡到即将到来的大冬节气之前的温暖,暗示着大自然的循环与生命的延续。“避世犹无策,书王亦有权。”这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求避世之策,却似乎找不到出路;而“书王亦有权”,可能是指通过读书或知识来获得某种力量或指引,表达了一种对知识与智慧的渴望和依赖。最后,“蒸湘方接战,天肯任投鞭。”这两句可能暗含了对战争的担忧或对时局的忧虑。蒸湘,地名,此处可能象征着即将爆发或正在进行的冲突。诗人担心上天是否会允许这样的暴力行为继续,流露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关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动荡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生活、知识以及和平的复杂情感和深沉思考。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