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州
荔
支
词
(
其
八
)
东
洲
烟
水
接
西
洲
,
载
出
离
支
万
斛
舟
。
自
夏
徂
秋
皆
辟
谷
,
不
知
人
世
有
通
侯
。
写景
咏物
秋天
怀古
赞颂
广州地名
历史题材
译文
第一句:“东洲烟水接西洲,载出离支万斛舟。”可以翻译为:“东洲的烟波与西洲的水面相连,满载着离别之泪的船只航行万里。”
第二句:“自夏徂秋皆辟谷,不知人世有通侯。”可以翻译为:“从夏天到秋天都在绝食辟谷,不知道人间还有高官厚禄的存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广州荔支的盛况与独特之处,充满了对荔枝丰收景象的赞美和对荔枝文化的深刻理解。首句“东洲烟水接西洲,载出离支万斛舟”,以“东洲”与“西洲”象征着荔枝生长的地域,通过“烟水”描绘出一片迷蒙的水乡景色,营造出一种悠远而神秘的氛围。接着,“载出离支万斛舟”则形象地展示了荔枝丰收的壮观景象,仿佛是满载荔枝的船只在水上穿梭,将荔枝的丰饶与繁荣展现得淋漓尽致。次句“自夏徂秋皆辟谷,不知人世有通侯”,进一步揭示了荔枝的独特之处。从夏天到秋天,荔枝树上挂满了果实,人们在这段时间里选择辟谷(即不食五谷杂粮,仅食用水果等轻食),以享受荔枝带来的美味与滋养。这里巧妙地将荔枝与辟谷联系起来,不仅突出了荔枝的营养价值,也反映了古人对荔枝的珍视与喜爱。同时,“不知人世有通侯”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荔枝的珍贵比作通侯(古代官职之一,地位尊贵),强调了荔枝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整首诗通过对荔枝丰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荔枝文化内涵的挖掘,展现了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岭南地区独特的荔枝文化和人们对自然馈赠的珍惜与赞美。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