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题材
写景抒情
田园
写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江南地区三月时节渔民捕鱼的生动场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渔人忙碌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三月潮鱼尽上田”,开篇即点出时令与景象,三月春潮涌动,鱼群纷纷游向河田,预示着渔季的开始。这里的“田”并非农田,而是指河田,即河流中的浅滩,是鱼群聚集的地方。这一句通过“潮”和“上田”的形象描绘,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观,也暗示了渔人的忙碌即将开始。“渔人塞箔向江边”,接着描述渔人们在江边忙碌捕鱼的情景。他们将渔网(箔)塞满,准备下水捕捞。这一句通过“塞箔”这一动作,生动地展现了渔民们对捕鱼活动的投入与期待,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与利用。“我家江口知渔事,著得渔书十二篇”,最后两句则从旁观者的角度,表达了对渔人生活的理解和敬意。诗人说他家就在江口,深知渔人的辛劳,于是记录下了关于渔事的十二篇文字。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渔民生活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渔书十二篇”的描述,诗人似乎在暗示这些记录不仅仅是对渔人日常的简单记载,更可能包含了对渔业文化、生态平衡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江南渔村图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同时也蕴含了对劳动人民辛勤付出的赞美之情。

屈大均

6717首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